南宁:25名有暴力倾向的孩子 过半曾遭受家暴(图)

来源: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
2017-04-27 08:17:00
分享

原标题:南宁:25名有暴力倾向的孩子 过半曾遭受家暴(图)

支招篇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家长4种情绪无法自控时需治疗

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记者 陈佳嘉

核心提示

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可以说是无法估量的,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家长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情绪变化而让孩子遭受身心双方面的伤害。专家建议,当家长有悲伤、冷淡、内疚、羞愧这4种负面情绪时,无法自控时需通过心理辅导或进行治疗,提升自己的能量状态,让孩子远离家庭暴力的阴影、健康成长。

分析

父母施暴和年幼时经历有关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负责《矫正情绪行为障碍,提升孩子的正能量》心理课题研究的彭及桐老师表示,这句话没有错,但是为什么父母不会教呢?值得我们去追问。

孩子在家被暴力,社会舆论会指责施暴的父亲或母亲。然而,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却发现,这些施暴的父母竟也是在暴力或恐惧情绪中长大,他们不知道爱孩子、教育孩子还有别的方式。

彭及桐说,这些父母可能在他们年幼时,已经通过家族无意识的“管道”,被家族系统中积存的负能量所“接收”。可能产生重大负面能量的家族事实,一般包括如下内容:家族成员中有多次婚姻、终生未婚或未生育、严重被歧视或被排斥、长期被遗忘、非正常死亡(如堕胎、夭折、早逝等)、领养送养、重大财产侵占与被侵占、重大伤害与被伤害、器官捐赠与接受等等。

如果没有强大的外力干预和提升,这些背负着家族负能量的父母们,很难通过自我意识,对自我行为、对自己的家庭关系进行修复和调整。既然父母不能自我调整,他们的孩子显现出来的行为障碍也不太可能轻易消除——这就是现代医学难以治愈行为障碍的根源。

求解

这4种负能量无法自控需治疗

如何将家长从恐惧中解脱出来,从暴力的阴影中走出来,这才是解决孩子教育问题的关键。首先要了解施暴的家长,他(她)成长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他(她)生活在一个怎么样的家庭里,他(她)从父母那里得到过正常的爱吗?

彭及桐表示,当我们了解之后,才能慢慢地去理解孩子们的家长,这不是支持家长打孩子,而是通过理解更好地去纠正家长的行为,最终才能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规范自己的行为。

“我们有17种情绪,有9种属于正能量,有8种属于负能量。”彭及桐介绍,这8种负能量分别是:骄傲、愤怒、欲望、恐惧、悲伤、冷淡、内疚、羞愧,其中恐惧之上的,骄傲、愤怒、欲望是可以通过个人自我的学习、成长来调节的。但在恐惧之后的悲伤、冷淡、内疚、羞愧,这些能量沉积的人,一般是无法通过自我学习来进行调节,需要通过心理辅导或进行治疗。

有一部分家长通过学习、专家授课、教育指南等来纠正自己的负面情绪,还有一部分家长只能依靠外力强烈地介入才能提升他的能量状态。这部分家长当自己的行为、情绪无法控制时,需要学会求助外力的帮助,而心理辅导也是其中一种外力的帮助。

“不少老师反映,我们找家长谈了无数次的话,希望他(她)不要再打孩子,可他(她)回到家里还是控制不了自己,依旧打孩子。”彭及桐称,这就说明这部分家长很有可能就是无法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所以学校、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有包容的心,要深层次地理解这些家长,才能真正引导他们来提升自己的能量状态。

支招

父母该这样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有情绪和行为障碍的家长毕竟是少数。但是,不少家长都有打骂孩子的经历,那么当家长因孩子被激怒,或者准备对孩子动手时,该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

彭及桐建议,家长这时需要给自己一个冷静期,告诉孩子“一个小时后我再打你”。而往往经过这1个小时的冷静后,90%的家长都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能避免不少与孩子之间的冲突。而无法控制住自己、直接动手的家长,在对孩子动手或责骂之后,需要认真地反省一下自己,究竟是不是孩子的错,引发自己的失控。

在彭及桐接触的家长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家长在打骂自己孩子时,更多的是对近期自己不满情绪的宣泄,孩子只是引发他(她)宣泄情绪的导火线。很多孩子在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样一种行为,在父母高兴时,是被允许的;在父母心情不好的时候,就被禁止了。如果孩子在界限不清晰的家庭中成长,很容易对孩子的行为造成混乱,如果实在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打骂了孩子,一定要反省,如果是因为自己的情绪迁怒于孩子,要找出自己负面情绪的来源,及时调整和纠正。

幕后故事

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故事,不能仅限于指责……

老师用日记记录孩子的变化

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记者 陈佳嘉

李老师是一名四年级的班主任,当她得知学校将成立课题组对一些有行为或情绪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她推荐了自己班上的小剑。

在小剑的推荐材料中,李老师这样写道:该学生生活在父母教育思想不一致的家庭,在父亲的“棍棒”教育下长大。该生脾气暴躁、性格古怪,常常发脾气、砸东西(包括桌椅)、打人、咬人、撕纸张、随地乱丢垃圾,甚至随地小便。不爱学习,爱画小人、坦克等,空间思维较强。

心理专家第一次见到小剑时,发现孩子有些惊恐的样子。于是,心理专家开导说:“因为你最近在某些方面有了明显进步,你被特别挑选出来参加我们今天的活动。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帮助你取得更大的进步。你愿意吗?”

小剑的心情才慢慢开始放松下来。在心理干预过程中,小剑满脸恐惧地对心理专家说:“爸爸打我。”在交谈过程中只要提到爸爸,小剑立即就会感到头晕、头疼,甚至蹲下身子做出躲避的姿势。

后来,心理专家询问小剑的爸爸:“你在家经常打儿子吗?”

小剑爸爸回答说:“他太不听话,我也不是故意的,只是实在没有别的办法管教他了。”

然而,当心理专家对小剑爸爸进行心理辅导时却了解到,小剑的奶奶在小剑爸爸10岁大时就去世了。不久后,小剑的爷爷又娶了继奶奶,从此,小剑爸爸是在几乎没有关爱的环境下长大的。

心理学多方面的研究结论证实,如果父母双方或父母任何一方在孩子0到15岁之间去世,失去父母的孩子心灵中将难以抑制地产生、并可能长期拥有深切的恐惧情绪。父母早逝给孩子带来了恐惧,这种恐惧情绪往往在孩子不自知的状态中进入其生命深处。如果长大之后,这种恐惧情绪依然没有被自身觉知、没有得到有意识地释放,或将对个体生命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心理专家分析,小剑爸爸对小剑长期采用暴力方式进行管教,就属于这一类不被觉知、但被显著影响的个体之一。

得知了这一切,让一直在场的李老师猛醒过来,她意识到,以后面对有行为问题的孩子,不能仅限于批评;面对不肯配合学校教育的父母,不能仅限于指责。于是,李老师开始改变了自己对小剑的看法,在日记中写下深切感悟,并且记录下了小剑的变化。

日记摘选

老师记录小剑的变化

2013年9月17日

小剑接受干预之后的第一天变化比较明显,但第二天更容易发脾气了。

2013年10月28日

小剑接受心理干预到今天刚好40天。

我努力调整自己对他的态度,我发现当我自己调整到位后,小剑的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了,班级集体荣誉感也随之增强。比如,有一天本来没有安排他搬早餐的,去搬早餐的同学都已经走到半路了,他还主动要求去帮忙;当有的孩子没有好好排队去操场时,他主动告诉老师:“老师,我排好队了。”

2013年11月6日

小剑的父母现在变化也很明显!在群里,他的父亲参与讨论的次数多起来。还有,小剑的作业能够基本交齐了,尤其是数学作业能主动完成,有时没有写作业会主动告知老师:“我会补上的。”

2013年12月4日

现在的小剑偶尔也还会发点脾气,但能较快地控制自己,比以前好了很多。

……

2015年9月22日

这是关于小剑最后一次的记录:毕业前状态比较良好,顺利进入中学。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