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25名有暴力倾向的孩子 过半曾遭受家暴(图)

来源: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
2017-04-27 08:17:00
分享

原标题:南宁:25名有暴力倾向的孩子 过半曾遭受家暴(图)

数据篇

9类行为障碍困扰着问题孩子

课题组分析发现,孩子出现问题的根源都在父母和家庭

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记者 陈佳嘉

核心提示

他整个一年级都没完整上过一节课,没写过一个字;他3年里不断拿父母的钱买东西来给全班同学吃,或者买刀带到学校来公开炫耀……学校里出现了越来越多具有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学生,老师心力交瘁,学生反感排斥。这到底该怎么办?《矫正情绪行为障碍,提升孩子的正能量》心理课题组分析发现,要规范孩子的行为,仅教育孩子几乎无效,而当家庭环境、父母态度,以及老师的态度有明显改变后,孩子的行为才会发生变化。

追踪发现

25名问题孩子都有这些行为

该课题组从2013年秋季学期开始,筛选了25名学生,并且对这些孩子进行为期3年的追踪。据课题组所在学校老师介绍,这25名需要干预的孩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行为共性:1. 缺乏正常交往能力;2. 暴力或暴力倾向;3. 孤独没有朋友;4.自闭或抑郁倾向;5. 爱说谎;6. 情绪易激动难自控;7.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8. 学习能力差、成绩差;9. 爱读课外书;10. 上课严重影响他人。

心理专家介绍,据调查,我国有暴力倾向的儿童比例接近30%。而“暴力倾向”的范围非常大,并不是狭义上人们理解的动手打架才是“暴力倾向”,而是包括不服从、挑衅、拒绝指导、不合作、抗拒、不体谅、寻求注意、好炫耀、不专心、肮脏、不整洁等在内的40多种行为。如果这部分孩子的行为在学校里没有得到改善或纠正,将来到社会上会存在一定的隐患。

“现代医学在分析行为障碍时认为,行为障碍的形成与家庭环境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和重要的影响。”负责此次心理干预的心理专家彭及桐老师介绍,通过家族系统排列,呈现这些待优生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引导教师及家长看清事实背后的真相,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接纳孩子,并找到每一个孩子最有针对性、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同时,通过研究这些参与研究的学生、家长、老师们的情绪和行为转变,总结规律,探索并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干预模式,共建家校之间、师生之间健康、和谐、正能量的氛围。

背后追因

孩子出现问题的根源都在其父母

据了解,该课题以家长叙写成长随笔、教师叙写教育日记的方式,记录学生、家长、老师行为的转变,定期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经验交流,探讨孩子的改变对家庭、班级的影响,查找新的问题,进而不断改善和不断提升。

而让课题组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有行为障碍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手足无措的父母;而手足无措的父母身后,又往往站着一个能量严重失衡的家族。在系统观察中,课题组发现不少隐藏在孩子身后的家族原因(详见图表“问一问”)。

而参加心理辅导的孩子出现问题的根源都在其父母、家庭。他们的背后都有爱的缺失,尤其是亲生父母的爱的缺失。在长期爱的缺失后,孩子会出现恐惧、沮丧、烦躁、无助、焦虑,才会表现出种种的“不乖,不听话”。此外,还有一些存在着爱的错位(详见图表“问一问”)。

“比如父母离异的孩子,抚养者将另一方的消息完全封锁,不给孩子与自己生父或生母联系的机会,这种情况下,即使抚养者给予孩子再多的爱,也无法代替另一方的爱。”彭及桐老师说,还有一些领养孩子的个案,养父母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不告诉孩子他的身世,即使养父母给予孩子再多的爱,孩子依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告诉孩子真相并带领孩子去寻找亲生父母,孩子就会立马得到改变。

干预效果

进行心理干预后1到2个月有效率100%

3年后,经过对孩子、家长,以及老师进行心理干预后,课题组发现,90.9%的孩子暴力行为减缓,86.36%的孩子情绪自控能力增强,79.17%的孩子上课注意力较集中。此外,课题组还发现,学生改变的三种状态,与家庭环境改善、父母态度等呈明显正相关联系。所有学生在进行干预后的头一两个月内,无一例外其情绪行为都有明显改善。个案进行后1到2个月有效率100%。

家长主动改变、积极配合专家、学校改善教养方式的家庭,孩子的改善持续在发生,各方面的行为都有持续性的进步。

而父母不支持、不改变的家庭,孩子的情绪行为前1到2个月内改善明显,但是后期改善速度减缓,后劲不足。

还有部分家长在呈现事实后,把问题归结于家族,拒不承担自己的责任,孩子在前1到2个月短暂的改善后,情绪行为问题变得更严重。

同时,在干预过程中,孩子所在班级的教师也存在两种状态:主动接受认可心理干预的方法,积极配合专家,教师与孩子、家长关系持续改善,三者均保持显著而持续的进步;教师怀疑心理干预的方法,教师、孩子、家长均很少改变或不改变。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