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的“横县善本”

作者:刘华新 谢振华 阮旭日 严立政 来源:人民网-广西频道
2017-06-02 09:02:00
分享

垃圾分类的“横县善本”

  横县城区每个单位、社区、学校,都建有一座临时存放分类垃圾的设施

渐成气候——

“习惯成自然,想不分都难”

“‘两街’是集中火力、倾尽全力拿下的。向全县推,人力、物力、精力,跟不跟得上?大家心里并没有底。”陈洪为回忆道。

确实,由“点”及“面”,从“盆景”到“森林”,绝非一帆风顺。

布局,谋定后动。县委牵头成立“高规格”项目实施小组,将住建局、环保局、教育局、横州镇和街道居委会等部门纳为成员单位。陈洪为介绍,县里还专门制定出“四周包围中心”的路线图,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校、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住宅小区等推广扩大。

宣传,铺天盖地。相关部门整合资源,座谈、宣讲、汇演,学校、社区、街道一处不落,为“垃圾分类——举手之劳,保护环境”理念造势。“热热闹闹的,全县人都知道县里要搞垃圾分类。”刘锦芬说。

实施,讲求策略。既有“大棒”,也有“胡萝卜”。分不好,环卫工、居委会大妈、分类督查员轮番上阵教;屡教不分,拒收垃圾;乱丢乱倒,电视曝光,依规重罚。分得好,每月会得到洗衣粉、肥皂、牙膏等小奖励。因为分类得好,刘锦芬家得过好几袋洗衣服。这让她积极性大涨。

饶是如此,仍有不少“钉子户”。

“一种米养百样人。垃圾分类利人利己,可就是有人不配合。”吴文坚说。

2002年,一名男子好说歹说硬不肯分。吴文坚急着在门外冲他大吼,“垃圾,要分类丢!”喊完,又贴纸条告知:不分类,就不收你家垃圾。第二天,男子还是不分,混杂一起的垃圾已开始发臭。吴文坚砰砰砰敲门,硬把他喊了出来,再拿着火钳扒拉恶臭的垃圾,手把手地教。到第三天,该男子开始自觉分类。

一些机关单位,也曾是难啃的“骨头”。

分类伊始,一些县直部门等闲视之,不分类,按老习惯丢垃圾。一天,两条,三天……县环卫站死死顶住,不分类绝不收垃圾。

不多久,这些部门被满大院的垃圾熏得坐不住,打来电话质问。环卫站一句硬话顶了回去:“要让我们收不分类的垃圾,你先让县委县政府下个文件!”

最终,那些“位高权重”的县直部门,不得不服软。而作为住建局二级部门的环卫站,扬了眉吐了气。

“钉子”一个个拔,“骨头”一个个啃。垃圾分类,阻力渐弱。

“几根面条”的失误,曾让横县民族中学九年级的黄冰同学懊恼不已。那次,黄冰值日,没有将方便面碗中残留的面条挑出,一起放入了“不可堆肥”垃圾桶。结果,被检查垃圾分类的同学发现,班级被扣2分。“以后,一定要细之又细。哪怕头发都要挑出来。”

分类意识,在看似吹毛求疵中,播下种子。

“横县所有学校都有垃圾分类制度,并与学生的操行分挂钩。同时,还鼓励各学科老师在课堂‘借题发挥’,引导孩子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县教育局副局长陈志贞认为,“全县中小学生15万人,把他们引导好,影响带动的就是15万个家庭。如此,代代传承,蔚然成风。”

“我上高中时,就在学校接受垃圾分类教育了。现在,又轮到我女儿了。”县委宣传部干部覃彬笑道。

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区。典型引路、面上开花,分类渐成气候。

傍晚六点,西区祥和街。78岁的伦仁耀老伯,拎着两袋垃圾从家里走出来。他家门口,放着一灰一红两个垃圾桶。老伯熟练地把垃圾丢进不同的桶。

不多久,环卫工陈彩兰骑垃圾车而至。“喏,车上两个桶,放可堆肥的;车厢放不可堆肥的,我再把里面的纸皮、饮料瓶拣出来,放在两边蛇皮袋卖废旧。”陈彩兰边说边收拾,费时不到一分钟。

在柳明新城小区,分类垃圾房就在出入口,小区居民会把自家垃圾分类投放于此。小区保洁员方金莲除了清扫,还要负责将小区垃圾进一步分拣。“小区200多家住户,都能分类丢垃圾,大大减轻了我的负担。”方金莲说,自己每晚将垃圾分拣完,由环卫工次日清运走,“旧光管、废电池等有毒有害垃圾,每逢星期日收运一次。”

源头分类,还只是起点。不解决终端“出路”,分类不可持续也没有意义。

近年来,横县勒紧腰带,在原有基础上,投资1亿多元兴建了一座生活垃圾填埋场和一个堆肥厂。同时,投入近千万元,购置垃圾分类标志桶、钩臂垃圾车、压缩式垃圾运输车、环卫三轮车等环卫设备。

在横州公园中转站,环卫工将收集的垃圾分类运输而来,由两台机器分类压缩,再分别运往堆肥厂和填埋场。

“我们不仅仅是居民投放分类,而是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过程都分类。”陈洪为说,县里克服困难多渠道筹措资金,实现各环节配套衔接的全链条分类。

大街小巷,两个异色垃圾桶是标配;新建小区,封闭的分类垃圾房是必备;小区保洁员新到岗,环卫人员要上门培训;新小区落成,环卫站到场宣传教育3天;环卫站专设分类指导股,不定期巡查抽检……

“垃圾分类,已融入横县的角角落落、时时刻刻。”身为“老横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黄冬丽如此感叹。

马鞍街边,江风习习。街坊们端坐石凳,纳凉聊天,好不惬意。街头,刘锦芬和丈夫谢子有,正在自家卷筒粉摊忙得不亦乐乎。

17年前,刘锦芬对垃圾分类尚有微词;17年后,自己粉摊摆有四个垃圾桶。

“分这么细,不嫌麻烦?”

“习惯成自然,想不分都难啰!”

久久为功。截至目前,横县县城垃圾分类已普及至居民2.6万户,机关事业单位179个,小区90个、酒家36个、企业52家、综合市场5个、学校25个,分类投放正确率达90%以上。

“填埋场投资1亿多元,设计使用15年。目前,每天填埋垃圾120吨左右。垃圾分类后,经过堆肥、回收处理,需要填埋的垃圾量,大为减少。保守估计,填埋场使用年限能延长五六年。经济效益合社会效益,都十分可观。”在横县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营负责人韦国树告诉记者。

信步县城,街道处处干净整洁。昔日堆“圾”成山的县城,恢复了清秀模样。2016年,横县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广西参评城市中总分排名第一。

更喜人的变化,来自居民的观念。

用陈志贞的话说,“对分类、对环保,横县人已经像空气一样习惯了。”

垃圾分类的“横县善本”

  校椅镇石井村村民设计的垃圾焚烧炉,已升级到第八代

纵深拓展——

“路,还长着咧”

村屯保洁员,工资有多少?

最高六千块!

垃圾焚烧炉,也能村里造?

已升级迭代到8.0!

收入追白领保洁争着做,垃圾分好类焚烧不出村——这是横县校椅镇石井村的新景象。

茉莉花香扑鼻而来,村屯道路干净整洁,一派山水田园风光。“这风光,来之不易。”村党委书记李克进感叹。

如何处理村头屯尾越来越多的垃圾,曾让李克进头疼不已。

“乡亲们腰包鼓起来了,消费向城里看齐,垃圾也与城里‘接轨’,包装袋、农药瓶、农膜、塑料袋‘难消化’的垃圾越来越多。”李克进说,不讲究的,随意丢在房前屋后;讲究些的,找个偏僻角落。

蚊蝇满天飞、污水遍地流,石井村一度被县里通报批评。

改变,始于垃圾分类。

2013年,广西启动“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以此为契机,横县垃圾分类开始“从城市包围农村”。

吴文坚们在县城摸索出来的经验,被知耻后勇的石井村拿来,改进而成一套“乡村版”分类法:

厨余类垃圾,给沼气池“喂饭”;可燃烧类,由村委垃圾处理中心焚烧;可回收类,由保洁员捡出卖废旧;危险垃圾如电池、旧光管等有毒有害类,则集中收集送县城垃圾处理中心处理。

村民每人每年缴纳36元垃圾费,通过竞标聘请保洁员、垃圾清运员、焚烧员等,工资视工作量从400元-6000元不等。

通过竞聘,村民李旺当上垃圾清运员,每天清运全村14个自然屯的生活垃圾,月薪达6000元。工资不低,要求也高。“我们会不定期暗访,随机抽查,奖好惩劣。”李克进说。

“有的乡亲嫌烦嫌脏,不愿分不会分,村两委干部、保洁员挨家挨户上门分发垃圾桶,耐心做工作,终于推开了。”李克进说,全村1563户村民,从老人到小孩,如今都能遵守分类“规矩”。

“一开始,要一个个桶翻看检查,收完垃圾要花三四个小时;现在,大家自觉分好类,可以直接拉走,一两个小时就能做完。”已担任保洁员4年的李文廷说。

分类,让村民路英烈看到了商机。

“农村垃圾越来越多,总要有个去处。”认准这个理,只上过小学三年级的路英烈,屡败屡战。历经几十次试验,他成功研发出8代生态垃圾焚烧炉,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及环保专家的肯定。

“配上除尘设备,每台价格从30多万到50多万不等。除了我们石井村在用,还向外卖出了100多台。”路英烈自豪地介绍。

几年坚持,石井村从环境“后进生”一跃成为生态“样板村”。县里正准备在全县村屯复制、推广石井经验。

从无到有、从县城到乡村,垃圾分类,已成为横县一张新名片。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叶保锋介绍,2010年9月以来,已有深圳、成都、贵阳、惠州、云浮、唐山等城市,前来考察取经。

日本名古屋女子大学教授八田耕吉实地考察后,称赞横县为“中国小城市垃圾回收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典范”。

整洁的环境,也擦亮了横县“中国茉莉之乡”的金字招牌。张一元等品牌茶企,纷至沓来。一朵茉莉花,开出了45亿元的产值。目前,横县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产量80%以上,占全世界产量60%,成为全国和全世界最大的茉莉花茶生产基地。

横县为什么能?

县委书记唐小若分析:“首先,是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不管领导如何变,对垃圾分类工作人、财、物的支持,都一如既往;其次,与IIRR的国际合作,实现了居民环保意识的启蒙。垃圾分类,得到了最广泛的群众支持;第三,宣传教育培训、居民分类投放、环卫分类收集、车辆分类运输、终端分类处理,环环相扣、互相衔接,确保了常态化、制度化。”

“虽然垃圾总量、区域面积、管理难度等不能与大城市等量齐观,但是我们分类方式简单易行、源头控制严格多样、分类链条流程完整等经验,仍然值得其他城市借鉴。”陈洪为说。

光环之下,亦有难点。

“为什么我们分类覆盖面是70%,仍未覆盖全部城区?”施培杰说,在私人开发小区和出租户集中的地方,极易反弹很难管理;还有少部分住户、经营户为了逃交垃圾处理费乱丢乱扔。“我国暂无垃圾分类的相关法律,对这些行为,只能进行教育劝说,没有行政处罚依据,无法形成震慑。”

“与发达地区比,我们目前的分类,只能算‘粗放型’。”唐小若坦言道,“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从完善多部门协调机制,发挥社会组织、科研机构作用,推广新技术新理念,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等方面发力,努力把垃圾分类做得更好。”

从扫大街的毛头小伙,到县环卫站清扫股股长,吴文坚已在环卫一线工作25年。在他看来,从倡导简约生活、减少垃圾产生,到分类精细化,再到终端处理技术的完善,“路,还长着咧!”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