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圆满落幕

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圆满落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04 15:0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1月1日,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戏剧大联欢活动在南宁市三街两巷举行,为期一周的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以下简称“戏剧周”)圆满落幕。

本届戏剧周汇聚了来自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泰国、越南、新加坡、菲律宾等8个东盟国家的11个艺术团体,以及中国11个省(市)的29个文艺院团,共同呈现25场精彩演出、3场交流与座谈、1场戏剧艺术展览、1场戏剧工作坊。

本届戏剧周内容涵盖优秀剧目展演、“金色殿堂”中国—东盟艺术家个人专场、交流座谈、中国—东盟戏剧艺术展、戏剧工作坊、戏剧大联欢活动等多个板块,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一是名家荟萃,好戏连台。集结了中国评剧院、浙江京昆艺术中心、广州粤剧院等多次荣获“文华奖”“梅花奖”的知名院团,以及欧凯明、翁国生、梁素梅、琼霞、崔玉梅、李淑芳、吴非凡等8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登台献艺,交流技艺,演出质量与艺术水准广受赞誉。二是剧种多样,交相辉映。参演剧目涵盖中国京剧、昆曲、粤剧、评剧、秦腔、琼剧、两夹弦、滇剧、儿童剧、音乐剧、话剧等,以及泰国孔剧、诺拉舞剧,越南改良剧、话剧、木偶剧,新加坡儿童剧,印尼传统舞剧,菲律宾民族戏剧,柬埔寨皇家舞剧,缅甸低戏等多元戏剧形式。评剧《花为媒》、秦腔《游龟山》 、琼剧《黄道婆》、粤剧《南拳》、音乐剧《象北旅行》等中国剧目,泰国孔剧《罗摩衍那》、越南改良剧《日食》、菲律宾“科里多”戏剧《治愈者:阿达纳鸟》、印尼传统经典舞剧《罗罗·门杜特》等中外精品剧目轮番上演,让广大观众领略不同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深化彼此文化认知与情感共鸣。三是戏旅结合,惠及于民。戏剧周秉持艺术为民理念,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与获得感。中国—东盟艺术家携手走进“老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通过优秀剧目展演、戏剧工作坊及大联欢等互动活动,为城市旅游注入鲜活的文化动能,让市民和游客沉浸式感受东方戏剧的多样风貌,体验亚洲戏剧之美。

历经十余年耕耘,戏剧周已成为展示多元戏剧文化、促进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中国与东盟艺术院团之间建立起牢固的友谊与合作基础。中国—东盟戏剧合作交流机制的持续完善,为双方协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是共话新愿景,同绘新蓝图。为促进成果转化与资源共享,推动更多合作项目落地实施,合作交流机制各成员单位再聚南宁,总结经验做法,并围绕戏剧剧目联合制作、艺术院校人才培养合作、戏剧数字化建设、深化戏剧研究等,凝聚共识,整合资源,共同助力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实现高质量发展。会上,16家新机构加入中国—东盟戏剧合作交流机制并共同签署《谅解备忘录》,机制成员单位总数增至158家。二是紧密联动,形成新合力。中国与东盟十国共同参与举办“丝路华章”——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戏剧艺术展,集中呈现中国与东盟各国上百件与戏剧相关的艺术精品,涵盖传统乐器、戏剧头盔、木偶道具、舞台场景复刻、书画等多个类别。有印尼“昂格隆”乐器,越南的水上木偶、嘥剧和嘲剧服饰,以及缅甸凤首箜篌等东盟国家展品,还有红线女书法作品、《刘三姐》戏剧舞台图片等中国戏剧艺术展品等,共同展现各国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此外,上海戏剧学院设置的VR戏剧体验区,让观众通过数字技术沉浸式感受传统戏剧的现代表达。

戏海扬帆,同心致远。未来,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将以建设面向东盟的国际化大都市为引领,持续丰富“南宁渠道”文化内涵,促进文明互鉴、情感互通,推动中国与东盟戏剧艺术共同繁荣,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文化力量。(中国日报社广西记者站 石睿鹏)

【责任编辑:陈秋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