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为期三天的 “2025 十如对话” 在广西桂林溢达集团可持续发展园林 “十如” 圆满落幕。
本届对话以 “天地人和 —— 谋永衡之道,筑未来之基” 为主题,汇聚 300 余名海内外政、商、学、研及文化领域领袖与专家,围绕土地再生、产业转型、科技向善、教育与未来四大议题深入研讨,探索以系统性思维重塑人与自然关系,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协同发展。
桂林市副市长孙环志在开幕式致辞中,肯定十如研究院对桂林及更广区域可持续发展交流合作的积极贡献。他表示:“十如为桂林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树立典范,本次对话主题与桂林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探索工业绿色发展路径高度契合,将为桂林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理念与动能。”
10 月 30 日对话首日,十如研究院委员会委员、声白集团首席执行官童成在欢迎致辞中强调,需以平衡与共生思维重新审视发展意义,呼吁社会各界协同行动推动创新与自然共生。
当晚的围炉夜话环节,晨壹基金管理合伙人张勇与主持人、十如研究院委员会委员王天义教授展开深度对话。张勇以自然生态类比商业生态,提出成功的商业生态需兼具物种多样性、和谐共生与自适应能力,而卓越管理者应能带领团队在不确定性中保持方向与信心。
10 月 31 日,十如研究院委员会委员、溢达集团副董事长杨敏贤在开场致辞中,以 “十如” 园区为例,分享其通过科学规划、技术创新与精益管理将可持续理念融入日常运营,最终荣获全国首批 “零碳园区” 认证的实践。“可持续发展不是未来的目标,而是当下的行动。唯有把理念化为日常,才能真正实现天地人和。” 她强调。
在十如研究院委员会委员、香港科技大学环境研究所首席发展顾问陆恭蕙教授主持的主题演讲中,希慎兴业有限公司执行主席利蕴莲回顾家族企业百年发展历程,分享在传承与创新间平衡的经验,着重强调可持续城市设计与长期责任的重要性。
随后的 “CEO 视角” 环节,科技、金融与文化领域企业领袖共同探讨如何以和谐之道推动可持续转型。嘉宾们一致认为,唯有以创新为驱动、以责任为根基,以长远视角平衡商业成功与社会及环境价值,才能实现增长、使命与可持续的真正共生。
当日还同步举办四场主题论坛,从农业、科技、产业与教育维度呼应 “天地人和” 主题,探索以系统性思维推动人与自然平衡共生。
“土地再生:农业、生态与文化的再生实践” 论坛上,Donum Estate 酿酒与葡萄园副总裁 Dan Fishman 以庄园管理为例,分享其将优质葡萄酒、可持续农业与艺术融合的实践 —— 通过创新耕作、守护生物多样性,让农田成为再生之地,滋养生态系统、彰显文化认同,重建人与自然深层联结。
“永衡之道:从创造价值到创造平衡” 论坛中,H&M 基金会创新、研究与示范负责人 Christiane Dolva 指出,时尚与制造业需以系统性思维推动可持续转型:“实现气候中和的产业变革,必须在创新与现实、速度与耐心间找到平衡,这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科技向善:以人为本的创新思维” 论坛里,淡马锡基金气候与宜居项目总裁王丽兰介绍基金会通过 “三重底线” 评估框架,在兼顾地球生态、社会福祉与经济可行性的基础上,推动气候创新成果落地。“真正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必须在生态上可靠、在社会上有意义、在经济上行之有效。” 她强调。
“未来之基:培养面向世界的下一代” 论坛中,北山堂基金行政总裁江馨平探讨情绪健康与幸福感对教育理念的重塑:“在教育中优先关注情绪健康与幸福感,不会削弱学习成果,反而能帮助学生在复杂世界中保持平衡与韧性。”
十如研究院委员会主席李效良教授在闭幕致辞中表示:“十如对话不仅是思想交流平台,更是理念转化为行动的共同体。在可持续发展旅程中,我们需不断反思,在平衡多重目标与分歧中寻求包容与和谐,携手共创更具韧性的未来。”
自 2014 年创办以来,十如对话已走过十二年历程,累计汇聚全球百余行业超 3000 位代表,持续推动可持续发展交流合作。未来,对话将继续凝聚全球思想与实践力量,以实际行动深化可持续发展交流合作,共同探索 “永衡之道”。(中国日报广西记者站 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