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第十二届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在南宁开幕,首场演出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举行。本届戏剧周致力于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不断丰富“南宁渠道”内涵,推动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合作惠及更广泛领域,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戏剧艺术交流互鉴、共同繁荣,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本届戏剧周是中国—东盟(南宁)文化月的重要活动之一,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首场演出、优秀剧目展演、中国—东盟戏剧艺术展览、优秀艺术家个人专场演出、交流座谈会、大联欢等多个环节,将在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南宁市博物馆、邕州剧场、三街两巷、南宁市群众艺术馆、人民剧院、南宁戏曲博物馆、广西民族剧院等多个场馆联动举办。
本届戏剧周汇聚了中国与东盟的优秀艺术院团和艺术家,共演出25场。国内院团方面,有来自北京、上海、青海、海南、广东、广西、云南、陕西、山东、浙江、湖北、湖南、河南等13个省(市)的29个优秀院团;同时,吸引了泰国、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柬埔寨、缅甸、马来西亚等8个东盟国家的11个艺术团体。更值得一提的是,欧凯明、翁国生、梁素梅、琼霞、崔玉梅、李淑芳、吴非凡等多位荣获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的戏曲名家亦荟萃邕城,与东盟艺术家共同展示戏剧艺术海纳百川的多元风采与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貌。
泰国孔剧、诺拉舞剧,柬埔寨皇家舞剧,中国京剧、昆曲、粤剧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评剧、秦腔、琼剧、两夹弦、滇剧、话剧、儿童剧、音乐剧等戏剧种类,以及邕剧、舞阳戏、镇沅“杀戏”等濒危剧种各绽异彩。既有国家级院团中国评剧院的评剧《花为媒》、秦腔《游龟山》、粤剧《女驸马》等一批经典传统剧目,也有新创佳作的精彩亮相,如入选中国戏剧节剧目琼剧《黄道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剧目粤剧《南拳》、改编自经典剧目《琵琶记》的滇剧《糠米情》等,经典与新枝并秀,展现戏剧艺术的深厚韵味与蓬勃活力。
戏剧周始终致力于构建友谊传播与文化互鉴的交流平台,在这里,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得到生动展现与深刻诠释。这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东盟人民对彼此优秀文化的深入理解,也拉近了彼此的心灵距离,建立起深厚的情谊,为双方持续交往与广泛合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尤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国与东盟各国共同发起建立的“中国—东盟戏剧合作交流机制”,目前成员单位已达142家,实现了中国和东盟各国在戏剧领域的常态化交流与互学互鉴。今年,中国—东盟戏剧合作交流机制各成员单位代表和戏剧文化学者再度聚首,围绕“面向未来的传统戏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聚焦戏剧剧目联合制作、艺术院校人才培养合作,携手深化戏剧研究,共同探讨文旅融合新模式,凝聚区域共识,为亚洲戏剧的传承创新与繁荣发展绘制新蓝图。
“丝路华章”中国—东盟戏剧艺术展汇聚中国和东盟十国与戏剧表演相关的舞台场景、传统乐器、脸谱、木偶、服饰、道具等展品,有越南传统戏剧脸谱、泰国孔剧表演乐器、印尼木偶、缅甸凤首箜篌等乐器,以及上海戏剧学院的MR沉浸式戏曲《黛玉葬花》、中国戏剧《刘三姐》舞台图片等,通过挖掘传统戏剧的深厚意蕴,呈现数字技术赋能古老戏剧的创新发展,引领广大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领略中国和东盟国家丰富多样的文旅资源和亚洲戏剧的博大精深。此外,中国和东盟各国艺术家携手走进“老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通过优秀剧目展演、戏剧工作坊及大联欢等活动,为城市旅游注入鲜活的文化动能。本届戏剧周还面向市民观众开放免费演出票预约,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于民、乐享于民,激发文旅消费潜力。(中国日报社广西记者站 石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