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路建集团精准“智控”桥梁体系转换

广西路建集团精准“智控”桥梁体系转换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9-09 09:3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直属企业广西路建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跨线桥梁工程施工№QL2标陆杨新村大桥全桥受力体系转换圆满完成。团队以“智能化”方案,实现体系转换全过程精准、平衡、可控、高效。

陆杨新村大桥是全国首创采用“缆索吊装+斜拉扣挂+平衡索”组合工艺施工的刚性系杆简支体系拱桥,也是国内最大跨径下承式钢管混凝土简支体系拱桥。

受力体系转换,要将拱桥受力状态从“施工阶段的临时稳定体系”,安全、平稳地过渡到“成桥状态的系杆拱自平衡体系”。该过程十分复杂,细微的安装误差或受力不均,都将直接影响桥梁的成桥线形及结构安全。

项目团队搭建施工全周期数智建造平台,将BIM模型、现场监测数据与有限元分析动态融合,创建陆杨新村大桥数字孪生体,对整个体系转换过程进行全流程动态仿真模拟,“预演”每一次卸载、张拉后结构的内力和变形情况,提前发现潜在问题,从而制定出最优的体系转换工艺流程。

如果把陆杨新村大桥比作一把弓,拱肋就像是“弓身”,刚性系杆就如同一根“弓弦”,负责紧紧地“拉住”拱肋,承受向外的推力,使得大桥成为一个稳定的整体。

为了做到高精度施工,项目团队通过“BIM+数据”融合三维模型,直观呈现刚性系杆节段空间位置偏差。应用自主研发的4GICC智联计算中枢、拱座支撑体系平衡感知与动态平衡控制子系统,协同测量机器人和各类智能传感器,实现全程的数据监测、分析和“毫米级”精度控制。4GICC智联计算中枢作为“核心处理器”,持续收集和分析大桥关键部位的受力数据,与此同时,如同“电子眼”的测量机器人,正不间断扫描监测桥梁线形和位移变化。拱座支撑体系平衡感知与动态平衡控制子系统会根据实时传回的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对临时系杆进行智能张拉和动态平衡控制,最终实现刚性系杆吊装过程,钢拱座和主墩处于“零位移、零水平推力”的稳定状态,每一节系杆的安装误差都控制在3毫米以内。

以往,体系转换的过程操作依赖人工配合和多台设备的分散控制,存在同步精度差、协调效率低、数据反馈慢等问题。为了让体系转换过程实现自动化、智能化,项目团队采用液压连续千斤顶集群张放平衡索和临时系杆,并自主研发了自动化体系转换控制程序,能够多点位、高精度同步放张平衡索和张拉临时系杆,做到张、放力的实时监控。

与此同时,测量机器人自动巡回监测主墩和拱座的位移情况,为施工调整提供了数据支撑。整个转换过程里,项目采取“逐级张拉、逐级放张”的自动控制模式,每一级转换完成后都留出足够时间让结构稳定适应。最终,大桥两次体系转换均实现“无感”过渡,关键位移被精准控制在3毫米以内,全程安全、平稳、高效。

目前,陆杨新村大桥整体工程进度达80%。项目管内混凝土灌注施工已有序展开。项目在这一阶段的施工中将依托自主研发的管内混凝土泵送调度指挥中心和大屏综合信息展示系统,实现泵送施工的全程数字化管控,为大桥全面建成奠定坚实基础。(中国日报社广西记者站 石睿鹏 图/覃任姿)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