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阳县创新构建“政府引导、统战搭台、企业牵头、村集体与农户参与、产学研支撑”的多元共建机制,以“产业联农、就业稳农、消费助农、生态兴农”为核心路径,探索出一条企业增效、村集体增收、农民致富、生态增值的“万企兴万村”协同发展新路。
产业联农筑根基,全链条激活生态价值
一是构建“党支部+企业+基地+农户+订单”模式,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在洞井瑶族乡,日升公司流转150亩荒地发展猕猴桃种植,带动保良村200余人实现在家务工增收;后续引进软枣猕猴桃进入丰产期后,年产值可达近300万元,被评为自治区级示范基地,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全产业链。全县已推广软枣猕猴桃、脐橙、灵芝等特色作物5万余亩,逐步构建起“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矩阵。二是坚持“一个主导产业+一个配套业态”的发展逻辑。各村重点培育一项特色主导产业,并配套发展深加工或乡村旅游,打造“产—加—销—游”闭环体系。如保良村依托猕猴桃基地发展采摘于一体的农家乐旅游模式,洞井瑶族乡结合脐橙产业开发瑶乡民宿,显著增强产业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三是强化资金惠农,创新村企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规范推动村集体资金入股实体企业。文市石材工业园内的康雷、威仕德等企业吸纳村集体资金超过3000万元,约定年收益率不低于6%,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同时,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转变。2024年,全县村集体经济获分红收益200万元。
就业稳农强保障,将岗位送至村民身边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双轮驱动。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保障,出台《灌阳县“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与支持政策,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组织和责任体系,统筹协调土地、资金、基础设施等要素支持;企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市场主体作用,引入资金投入、技术改造和现代管理经验,提升乡村就业承载力和发展活力。“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协同发力,保障了“万企兴万村”行动规范、持续、高效推进。通过技能培训与岗位开发精准对接,建立脱贫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就业需求清单,联合企业开展定向、定岗、订单式培训,优先安排脱贫家庭劳动力稳定就业。高标准建设一批就业帮扶车间和乡村工厂,洞井瑶族乡整合资源集中连片建设7个标准化扶贫车间,吸纳279名村民就近务工就业,其中脱贫户112人,使瑶族群众真正实现“就业不离村、增收不出乡”;文市石材工业园的威仕德石材公司不仅直接提供120个就业岗位,还通过系统化的技能培训和企业导师带徒机制,成功将30名本地农民培养成为熟练掌握数控设备和工艺的技术工人,月平均工资突破6000元,有效拓宽了农民工资性收入渠道,增强了就业稳定性。
消费助农通梗阻,构建产销对接新机制
建立“土地流转金+保底收益+按股分红+优先用工+订单溢价”等多层次、复合型利益联结模式,覆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切实保障村集体和农户获得持续稳定收益。以文市镇威仕德公司为例,公司除每年按时支付土地流转租金外,还对入股的村集体资金实行年度分红,并设立岗位配额优先聘用当地村民,形成了产权明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期稳定共同体。积极构建“企业+帮扶单位+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多元参与的团购直采体系和消费帮扶联盟,通过签订长期采购协议、设立直销专柜、开展线上直播带货等方式,以高于市场价10%–15%的保护价格收购农产品,有效抵御市场波动风险,提升农民实际收益。高山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5个行政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为合作农户提供“统一优质种苗—标准化技术指导—保底价格收购”全流程服务,带动全县发展山苍子规范化种植近3万亩,带动800余户农户增产增收,解决就业岗位120个,年产值超2000万元。“订单农业”模式明确了种植标准、收购数量和最低价格,从根本上破解了农户“种什么、怎么卖、怕滞销”的难题,增强了农业生产的计划性和抗风险能力
生态兴农谋长远,推动绿色产业提质增效
注重“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在全县范围内遴选日升公司、高山源公司等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生态效益显著的龙头企业作为典型,通过组织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座谈会、专家点评会等多种形式,深入推广其产业发展、联农带农和生态保护的成功模式,形成“树立一个点、带动一个片、辐射整个面”的良性示范格局和滚雪球效应。目前,全县已累计培育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3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示范企业8家,覆盖特色种植、生态养殖、休闲农业等多个领域,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凸显。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大力推进荒山、荒地、荒坡等闲置资源的流转整合与生态修复,建设一批高产高效、标准化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推动农业产业生态化、生态资源产业化。全县累计完成油茶低产林改造2.3万亩,建成以灵芝、黄精为主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超1万亩,山苍子种植规模和产品品质持续提升,可实现亩均综合增收3000元以上,在显著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和山区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和共赢发展。
截至目前,全县已有83家企业与65个行政村实现结对签约,覆盖9个乡镇;建成就业帮扶车间82家,帮助1126名脱贫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超过2万元;通过“以购代捐”“订单收购”等模式常态化开展消费帮扶,累计助销农产品超亿元;村集体资金规范入股企业,形成“保底+分红”机制,所有65个行政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均突破10万元;油茶、中药材、山苍子等生态产业规模扩大至10万余亩,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完成了从“输血帮扶”到“造血共生”的根本跨越。(中共灌阳县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