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需融入具体场景,方能彰显其价值。广西在区位上有很大优势,作为连接东盟的‘桥头堡’,它能够将北上广的研发成果进行集成整合,以满足东盟应用场景的需求。”日前,作为首批签约进驻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的一家北京企业的掌舵人,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梁家恩在接受广西云-广西日报AI体验官专访时,深入阐述了自己对“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这一发展路径的独到见解。
6月的最后一天,云知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港股“通用人工智能(AGI)技术”第一股。梁家恩将云知声的技术产业化体系归纳为“三级火箭”模式:底层是智算平台,为AI提供算力、算法和大数据支撑;中层是以他们自主研发的千亿规模“山海”多模态大模型为核心的“云知大脑”,作为AI技术产业化的智能内核;上层则聚焦智慧物联和智慧医疗两大应用场景,推动技术产业化落地。这种架构既体现了他对技术的深刻洞察,也凸显了其“技术必须扎根产业”的创业理念。
梁家恩接受专访。
谈及AI在东盟的合作,梁家恩着重强调“场景为王”。他以云知声的智慧医疗实际应用为例:全球医学知识和临床指南基本是一致的,但具体实践层面,各国的主要病种、诊疗规范、人员素质和语言文化等差异还是比较大的,需要结合东盟国家具体情况,并借助多语种语音交互技术打破语言障碍,才能让AI+医疗系统应用在东盟各国展开,“就如同当年从武宣走出来的我,走出家乡本土,也得先洞悉当地产业的特点,才能畅谈远方发展。”
今年以来,云知声在广西的布局中,已展现出“集成者”的担当。与南宁轨道集团合作的智慧轨道交通项目,将AI技术融入人机交互、轨道公交融合、设备巡检运维等场景;与自治区卫健委达成的战略合作,正推动AI+医疗领域的深度应用。“把握好广西的区位优势,实现北上广的技术‘转化’为东盟所需的应用,我们要打造出强力的本土‘转化官’角色。”
从2012年创立云知声时不到10人的团队,到如今连续6年登上全球AI独角兽榜单,以及年中成功在港股主板上市,梁家恩始终坚守“技术产业化”的初心。对于广西AI+产业发展,梁家恩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组建熟悉东盟市场的本地化团队,避免技术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二是将赛事与产业规划紧密衔接,促使创新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三是加强算力、数据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大模型应用提供坚实支撑。
当被问及对AI赋能千行百业超级联赛的期待时,他笑着表示:“我们更愿意成为幕后的‘赋能者’,用‘山海’大模型为各行业参赛团队提供技术支撑,让更多创新成果在广西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这位从乡间走出的AI领航者,正携带着他的“山海”大模型,在广西与东盟搭建的数字桥梁上,以技术扎根产业、场景引领发展,续写着属于中国智造的崭新篇章。
(记者 潘登 陈思羽 沈程 付玮烨 李彬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