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少女舞起10斤红狮头 乡村少年醒狮队圈粉“洋学生”

15岁少女舞起10斤红狮头 乡村少年醒狮队圈粉“洋学生”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12 12:4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功夫”“中国舞狮”享誉海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舞狮分为北狮和南狮,南狮又称“广东醒狮”,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代表,2006年,广东醒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柳江区进德镇,也有一支客家少年醒狮队,他们不仅在当地小有名气,在网络上也拥有很多粉丝。

火爆出圈的“醒狮”女孩

曾玉连,今年15岁,是柳江区进德镇第四中学的一名初中生,也是进德客家少年醒狮队的队长,在醒狮队中扮演红狮头角色。

这支客家少年醒狮队是2022年才成立的,之所以取这个队名,是因为在很久以前,曾氏客家人从广东辗转到柳江进德、百朋一带,并长久定居了下来,从此广东醒狮文化也世代相传至今。

曾玉连的父亲曾令科是曾氏客家舞狮传承人,也是客家少年醒狮队的创建人,他出资参与修缮了训练场地,并置办了舞狮的许多道具。同时也是一名公益教练,对醒狮队的要求非常严格,也充满了期待。醒狮队成立时,曾令科和其他两名公益教练采用“曾家拳+舞狮”方式训练队员,压腿、蹲马步、腾空翻、打沙包、做俯卧撑,这些基本武功成了队员们日复一日规定的训练课。

“为掌握高桩舞狮技艺,我摔伤膝盖仍咬牙坚持,以超常毅力攻克体能难关,终于成为醒狮队唯一的女狮头演员。”曾玉连说,她的父亲还打破舞狮“传男不传女”旧规,并选中她当客家少年醒狮队队长。

历经三载寒暑,这支客家少年舞狮队逐步成长了起来,每逢村里和柳江区举办一些重大节庆活动,都邀请醒狮队去表演助兴,尤其是每年的正月十六,村里举办客家上花灯,有三四千人围观狮队的舞狮表演。

柳江区进德镇客家上花灯至今已有260多年历史,2012年被列入广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醒狮表演融合了武术、舞蹈、音乐等元素,集传统民俗表演与体育技艺为一体,是客家上花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项内容。

一腔热爱点燃“醒狮”梦

曾令夫,是进德客家少年醒狮队的一名公益教练。五年前,他在柳江区开展了武术进校园公益活动,自从进德客家少年醒狮队成立后,许多孩子都喜欢上了舞狮,他在柳江区一所幼儿园、两所小学、两所初中和一所高中开设了舞狮公益班,传授舞狮表演技能,报名的学生超过了2000人,其中长期全面接受训练的学员有100多人。

“我们三名公益教练没有任何报酬,甚至自掏腰包也心甘情愿,这完全出于对醒狮文化的热爱。大家每周都抽出两天时间,奔波于各所幼儿园和学校,指导孩子们练习舞狮,学校都很支持开设舞狮公益课。”曾令夫说,目前,我们客家少年醒狮队短视频号拥有粉丝超1万人,发布视频120多条,单条播放量超5万人次,影响力是越来越大。

当“非洲雄狮”爱上“中国醒狮”

法郎,柳州职业技术大学的一名留学生,来自非洲国家喀麦隆。不久前,他在网上看了柳江区少年醒狮队舞狮的短视频,觉得非常有意思,于是,他和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马赫、摩洛哥的李翔、安哥拉的以赛亚三位同学都想去拜师学艺。没想到,曾玉连很爽快地答应做他们的师傅。醒狮队还在现场表演了一段。锣鼓一响,两头狮子霸气登场,这是他们第一次“零距离”观看广东醒狮表演,曾玉连舞起了“红狮头”,只见它时而仰望四周,威风凛凛,时而低头舔足,神情得意,把雄狮演绎得惟妙惟俏,轻松自如。

一开始,法郎和他的同学们笨手笨脚,闹出了不少的笑话,但师傅曾玉连很耐心,一招一式地教大家,还不时地纠正大家的错误动作。不知不觉,大家已经练了一个多小时,学习了舞狮的基本动作、造型,以及敲锣、打鼓,感觉很过瘾。

法郎表示,喀麦隆是“非洲雄狮”,中国是醒狮,都是“狮子”,代表着正义、勇猛。学会了中国舞狮的基本动作,他以后回到祖国,会舞狮子给亲朋好友看,也会把在这里的所见所闻,发到朋友圈,让朋友们了解柳州。

据悉,进德客家少年醒狮队成立至今,已参加近百场的文化表演活动,观众达10万人次,中央、省(区)、市等各级新闻媒体多次报道他们的事迹。目前,不仅在进德镇,醒狮文化在整个柳江区得到了广泛普及,覆盖面达30万人。“无狮不欢”俨然成为柳江区民间重大节庆活动的一项“标配”,舞狮表演成为了当地群众最喜欢的文化活动之一。(中国日报社广西记者站 石睿鹏)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