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赋能靖西文旅,绣球古镇连通世界

交通赋能靖西文旅,绣球古镇连通世界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8-06 18:2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7月30日,“桂在交旅”行进式采风团沿着国道219线一路前行,来到位于百色市靖西市新靖镇的旧州古镇。旧州古镇被誉为“中国绣球之乡”和“壮族活的博物馆”。

古意盎然的绣球街上,随处可见当地妇女坐在家门前飞针走线,她们手中精美的绣球,承载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成为一张闪亮的广西文化名片。这张珍贵的文化名片,正依托日益便捷的交通网络,飞向更广阔的天地。“绣球产品已成功打入欧美和东南亚市场,”靖西绣球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秀芬欣慰地说,“让世界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技艺的魅力。”

当地将独特的绣球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精心打造特色旅游景区。一方面,以深厚的绣球文化底蕴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游客体验;另一方面,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有效带动了绣球等特色产品的销售与传播,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这项传统技艺。

“国道219线靖西段如同一条金线,将靖西丰富的旅游资源紧密串联起来。”靖西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陈志平介绍,国道219线在靖西境内路段长达122公里,连接起靖西的多个核心景区景点。此外,靖西交通网络持续完善,已形成以普通铁路、高速公路为大通道,国省道为主骨架,县乡村道为脉络的立体交通格局。

如今,靖西的交通网络早已超越了“出行通道”的单一属性,成为编织全域旅游壮美画卷的“金线银缕”。曾经藏于“深闺”的景点,因道路贯通形成了便捷的“1小时旅游圈”,游客清晨可在鹅泉欣赏渔翁撒网的如画景致,午后便能深入通灵峡谷探秘神奇的地下暗河,傍晚则可抵达旧州古镇体验绣球制作的乐趣。一天之内,便能沉浸式感受靖西山水之灵秀与人文之厚重。

交通已不再是旅游的“附属品”,而是提升旅游体验感的核心要素。便捷的路网,让深藏在边境的山水人文之美不再遥远。纵横交错的“金线银缕”,正牵引着靖西的文旅产业,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轨道,驶向更加广阔的未来。(中国日报社广西记者站 张莉 摄影|李家州)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