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广西龙州“美女村”织出壮锦新篇章

文化中国行丨广西龙州“美女村”织出壮锦新篇章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07-29 14:2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7月25日,上海外国语大学2023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国情调研团一行来到广西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双蒙村板池屯(又名“美女村”),参观龙州壮族织锦技艺非遗扶贫工坊(下文简称“壮锦工坊”)。壮锦工坊成立于2016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及当地政府共同支持设立。

壮锦是广西的代表性民族手工艺品,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壮锦一般以原色麻线或棉线为经,以染色麻线或棉线为纬,用本地木制的土织布机手工精编而成。其色彩鲜明、结构严谨且富于变化、风格粗犷热烈,同时图案有太阳纹、鸟纹等,代表了壮族人民稻作文化等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花朵、鸟类等吉祥喜庆之物的图案多用于制作衣裙、围巾、手提包等工艺品。

织锦探美,文化亲历

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逐渐探索并完善出了一整套精湛的壮锦织造技艺。板池屯是织锦技艺的核心传承地。在这里,织锦技艺已传承了上百年。李东梅是龙州县板池屯壮锦织锦协会会长,多年来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壮锦技艺。

织锦协会会长李东梅讲述壮锦文化 吴昕妮 摄

“壮锦的织法是对以前老人那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李东梅向上外师生介绍道,“我们本地人每家每户都会织壮锦。”

在现场,李东梅还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从种棉到纺纱,经过去籽、弹花、纺、染、浆等工序的棉纱制作过程,演示了传统的壮锦织锦流程。壮锦的织造是一门复杂的工艺,先后要经过“纺纱、络线、倒线、装纡、户外牵经、拾交、梆结、穿筘、卷经纱、经纱安装、悬挂花筒、织锦”十二道工序,耗时很长。

期间,李东梅还指导了同学们上织机体验织锦。在织锦过程中,手工艺人需要按照设计好的图案,用挑花尺将花纹挑出,再用一条条编花竹和大综线编排在花笼上,织造时按编花竹一条条地逐次转移,通过纵线牵引,如此往复。

完成一条经线与纬线的交织就需要手脚的多步精细配合,每天数万次机械的操作极大地考验着织娘的耐力。李东梅告诉同学们,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织娘工作一整天也只能织成20厘米的壮锦。

为了能够更好地织出适应现代消费者需求的布匹,李东梅将传统的织锦机进行改良,加长宽幅。改良后的织锦机能够织出的布匹宽度由40-50厘米增加到了70-80厘米,便于织造披肩等手工制品。

非遗织梦,扶贫绣彩

李东梅同时也是龙州县女企业家协会的会员,致力于帮助织娘们在忙碌农活和家事的同时,通过纺织壮锦获取收益。在织锦协会成立伊始共有36位织娘,其中包括十几家贫困户。织锦工坊作为全国首批10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之一,为织娘们提供了织锦系统化培训,并搭起了织娘与客户之间的桥梁。

壮锦工坊采取定制的模式,织娘们在接到订单以后,根据客户的需求选择材料、设计图案,制作壮锦手工艺品。在壮锦工坊的展示台上陈列着各式各样壮锦技艺制作的手袋和背包,它们融壮锦的观赏性和实用性为一体,是蕴含壮族文化精髓的时尚单品。

李东梅介绍道,每一款包的制作工期长达一个半月,从拉线上机织布到裁剪做包,每一步都由织娘们手工制作,凝聚了织娘们的智慧和心血。壮锦手工艺品的销售促进了织娘就业,帮助她们增加收入,助力精准扶贫。

壮锦工坊不仅是传统技艺的传承地,更是扶贫事业的重要力量。李东梅和织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非遗保护与现代经济发展的完美结合,通过壮锦技艺帮助当地居民脱贫致富。(中国日报广西记者站 张莉 视频:冯诗琪 郭冰倩 刘婕)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