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广西——广西铜鼓文化”沙龙活动 在邕举办

“非遗广西——广西铜鼓文化”沙龙活动 在邕举办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2-11-11 16:3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1月8日下午,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广西民族大学承办,广西美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广西新华书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漓江出版社有限公司、广西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接力出版社有限公司、广西金海湾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协办的“非遗广西——广西铜鼓文化”沙龙活动在广西民族大学融媒体演播实训中心举行。本次活动在哔哩哔哩平台上进行同步直播。

活动现场

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何骏在开场致辞中介绍,“非遗广西”丛书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编写,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旗下7家出版单位联合出版,共20册,是一套全面介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合型融媒体出版物。作为“非遗广西”丛书中的一本,《广西铜鼓——穿越千年的鼓声》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了广西铜鼓文化及其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相关内容。希望通过此次“非遗广西铜鼓文化”进校园的沙龙活动,激发年轻一代对广西铜鼓文化的兴趣,让大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

“非遗广西”丛书

《广西铜鼓——穿越千年的鼓声》

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蔡高根说,传承为创新之基,创新为传承之翼。此次“非遗广西——广西铜鼓文化”沙龙活动走进民大,是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是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需要。

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教授杨学明倡议:世界铜鼓在中国,中国铜鼓在广西。广西少数民族用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文化瑰宝的传承,让铜鼓依旧闪耀着熠熠光辉。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不妨静下心来聆听穿越千年的鼓声,感受丰富多彩的铜鼓文化。

《广西铜鼓——穿越千年的鼓声》的作者之一蒋廷瑜介绍道,铜鼓是中国古代一种打击乐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范围最广。他认为《广西铜鼓——穿越千年的鼓声》集史料、知识、学术和可读性普及性于一体,是对广西铜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梳理和展示,有利于更广泛地传播传承优秀文化遗产。

著名铜鼓研究专家万辅彬认为广西对铜鼓文化的复兴贡献最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复兴了铜鼓铸造技术,二是壮瑶铜鼓民俗文化是第一批得到国家认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三是广西铜鼓文化依旧焕发着生机,四是广西研究铜鼓文化的成果最多。铜鼓文化的保护应该做到数字化、活化、进化、符号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陆文东为在场师生普及了非遗文化保护的知识。广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省区,截至2022年6月,广西共有7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先后有49名传承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共有914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先后有936名传承人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据广西美术出版社副编审、该书责任编辑之一林增雄介绍,《广西铜鼓——穿越千年的鼓声》涵盖了铜鼓习俗、铜鼓乐舞、铜鼓铸造工艺、铜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代表性传承人的介绍等内容。本书还是一个复合型融媒体出版物,书中附音频、视频等数字出版内容,读者扫描书中的二维码,即可获取与书中内容同步的“非遗”有关音频或影像资料。

现场提问

互动环节,专家与现场读者进行了友好畅聊,耐心解答他们关于铜鼓文化方面的各种问题,现场气氛活跃。活动最后蒋廷瑜老师还为热情的读者朋友们签名留念。

鼓韵两千余载,而今再度复兴,瑰宝放光辉,铜鼓文化传,一辈又一辈。铜鼓是广西的一张名片,它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艺术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非凡的文化奇迹,充分体现了广西古代民族的智慧和伟大创造力。(中国日报广西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