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缘未了

白鹭缘未了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7-25 14:2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老爷子走了……”一时间有些回不过神!7月20日早上8点,积林打来的电话告知。

上月底,老人才刚过完生日,这还不到一个月,临终前一句话没留,便这样匆匆而去。现实也在暗示着自己,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毕竟老爷子也是这世间极其少见的长寿之人。104岁,那可不是谁都能企及而活到的年岁。即便如此,老人的离去,心中仍有万般不舍。

红树葱郁、白鹭纷飞、碧海蓝天,北部湾畔的广西防城港市港口区红沙村,在这个美丽的海边渔村,尤其每年的春夏之交,长出美丽蓑羽的白鹭便开始聚集繁殖,数千只鸟儿如同雪片般包裹着当地的竹木丛林。自1982年始,黄枢余老人把聚集在自家房前屋后的白鹭一直当做“吉祥鸟”,用40年时光悉陪伴。他执着保护白鹭的自发行为,不仅影响了一家四代人加入护鸟行列,成了名副其实的护鹭家庭,在众多媒体、网络以及一些环保机构收获了满满地赞誉,还为防城港市获评第一个“中国白鹭之乡”作出了贡献。

2003年5月,我扛着照相机第一次进入红沙村,发现这里白鹭距离人非常近,连鸟眼几乎都肉眼可辨,当时的感觉是,要在这里拍张获奖的照片似乎是条捷径,那一年,我还不懂摄影,只是一个满脑子想着照片获奖,加入摄协,且讨人厌的莽撞青年。这一年,我很幸运地与枢余老人相识。

2005年,枢余老人收我做义子,并按照当地习俗举行了仪式,还在老人的主持下,我与他的三个儿子结拜了兄弟,我成了黄家“老四“,之后便成了一大家人口中的“四叔”、“四公”。我发现老人一家生活并不富足,尤其他和老三积明一家住的还是土坯瓦房,刮风下雨时,房子里都会漏雨积水,即便生活是如此艰辛,但老人仍可以背着家人花钱猪肉来喂养白鹭伤鸟。

红沙村距离我居住的市区约40公里,在没买小车以前,那时总是骑着摩托车往返,为了便于拍摄,好几年的鸟季我都吃住在老人二儿子黄积林家里。

多年的相处,老人的淳朴善良深深地感染了我,摄影观念逐渐发生变化,觉得摄影不能是单单为追求“美”,更不应该是功利的,除却浮躁,开始着手研究,观察鹭科鸟类栖息行为习惯,相关物种知识,开始了摄影的独立思考,同时也很希望能帮助到护鹭老人一家。我认为,在进行保护野生动物前,人是排第一位,人都过不好哪还有心思去保护动物。

黄枢余生于1918年6月,曾是红沙村的老支书、上世纪50年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整个村子里被奉为作人典范,老人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一年四季都坚持用冰凉的井水洗澡,习惯每天饮二三两米酒,喝几碗白粥,清淡饮食、豁达心态等等这些就是他的长寿秘诀。

2006年,我拍一张老人和白鹭的照片当年意外地获得“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中国区)一等奖”,红沙村一时间得到了广泛传播,也随着各级媒体的报道。之后,当地政府投入资金营造鹭鸟栖息环境,改善护鹭人家的居住环境,红沙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白鹭保护自然生态游览区,纷沓至来的游客给黄家人带来了收入。2014年央视科教频道还制作了专题片《白鹭缘》,片中介绍了摄影师和护鹭人家的故事以及白鹭保护历程;期间还有国家领导人各级领导时不时造访红沙村,慰问爱鸟、义务护鹭的黄枢余老人。

红沙村12年拍摄的经历,与护鹭人家20年的相处,让我第一次最直观地感受到了摄影所发挥的社会价值,这也为我今天成为了一名专业野生动物摄影师建立了基础。

“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白鹭有着雪白的羽翼、灵动飘逸的姿态,千百年来吸引了不少文人骚客对它进行细腻的描写,“有白鹭栖息的地方那一定是个好地方!”这是人们对美好自然的向往。

天无涯兮翅有痕,海有角兮归有巢。

枢余老人,一路走好!(中国日报广西记者站 图文:黄嵩和)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