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巴马:一颗桑葚成共富“金钥匙”

广西巴马:一颗桑葚成共富“金钥匙”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2-04-12 13:4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参差红紫熟方好,一缕清甜心底溶。”时下正是桑葚成熟时,4月9日,记者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凤凰乡那往村桑葚基地里,看到连片桑葚基地长势喜人,一簇簇黑明发亮的桑葚挂满了枝头,三十余名市民游客在基地里自主采摘,将采摘到的成熟桑葚分类包装,呈现出一派繁忙的劳作景象。

“今年我们桑葚基地种植面积达100余亩,产量大概有7万斤,预计收入56万元。”凤凰乡凤凰村党支书吴秀隆告诉笔者,凤凰乡凤凰村依托辖区的产业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在沿国道边线打造桑葚基地基地,交通便捷,方便旅客采摘,积极探索建立“村合作社+集体经济+休闲观光游+生产企业”村级连片联动发展模式,在推动乡村振兴事业上实现“多点开花”,让桑葚产业成为全村共富的“金钥匙”。

该县凤凰乡根据各村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与巴马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对接项目方案,研判项目可行性,择优发展乡村振兴产业项目,争取项目资金117.5939万元,通过69户农民家庭的土地流转、基地务工,收益分红等集中发展产业的做法,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正是“三带动三分红三保障”助农增收利益链接机制的实践,也解决了村集体零收入的窘况。

凤凰乡党委书记蒙振美介绍,按照“政府主导,支部领办,流转经营,合作发展”的原则,发挥资源聚集效应,全乡打破村域界限,建基地,建园区,兴产业,探索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让农村“沉睡的资本”活起来,给当地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为村级集体经济输入“新血液”,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

村子富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60岁的罗元高是该村桑葚基地管护人员之一,他将自家土地流转桑葚种植,平时夫妻俩在基地务工,务工工资、土地租金加上分红,收入近5万元。凤凰村只是巴马瑶族自治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富民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该县坚持把组织振兴作为“题眼”,进一步盘活乡村资源,为农业注入新的生命,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奠定坚实基础。(中国日报广西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