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随着中老两国重要战略合作项目——中老铁路正式通车,中老铁路北起中国昆明,南至老挝万象,全长超过1000公里。作为“一带一路”、中老友谊的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将为加快建成中老经济走廊、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撑。中老铁路的开通运营,实现了老挝从“陆锁国”到“陆联国”的夙愿,对密切中老两国经济社会和人文合作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中老铁路沿途山高谷深、地质复杂,跨越湄公河等众多水系,桥隧比国内段达到87%、老挝段达到62.7%,被称为一条“不是穿行在洞中、就是穿行在空中”的铁路。“没有条件就自己创造条件,越河开路,自产自供,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打开作业面。”中铁八局三公司磨万铁路Ⅲ标段二分部项目经理袁荣说,进场初期,由于位于半岛“无人区”,施工组织开展很困难。为此,采用车船装载建设物资渡越湄公河,修建了贯穿半岛约50公里长的施工便道,开辟出一条施工建设的“快捷通道”,顺利挺入半岛无人区,保证了施工物资全天候运输畅通,一举扭转了开局不利的被动局面。
“苦干也需巧干,在中老铁路建设过程中我们开发了很多新技术、新科技,其中隧道二衬拱顶和施工缝综合施工技术获得了省部级技术认证。”中老铁路途径地区约70%属于山区,桥隧占比高达87%以上,该项目隧道施工区域正好处于“有层无序”的琅勃拉邦缝合带内,集涌水、滑坡、有害气体、高地应力、高地热等不良地质于一体,施工难度极大。为了攻克以上施工难题,项目部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为中老铁路建设稳步推进注入了强大技术驱动力。项目两座高危长大隧道先后提前了135天和107天贯通,保证了中老铁路如期开通。
“很荣幸参与铁路建设”,老挝罐车司机顶扬说,他和很多老挝同胞一样对火车充满期待,他们与中国工人一道共同参与中老铁路的建设,使之成为了共同建设的“友谊之路”。
作为国家“走出去”和“一带一路”的深度践行者,柳工全程参与中老铁路项目建设,累计超200台设备遍布项目各个施工点,为中老铁路建成开通,打造“一带一路”成功典范坚定了坚实基础。
复杂的地理及气候环境,对工程机械设备的适应性、可靠性等都具有极大的挑战。柳工凭借深厚的自主研发实力,针对当地复杂工况进行适应性改进和推出定制化设备,如针对隧道开发侧卸式装载机,让施工更加高效、可靠、环保;针对当地岩石比较坚硬,开发了新的斗齿和铲斗,让产品更加耐用等等,逐一克服当地恶劣工况。
从首批的9台到近300台设备的参与,柳工不仅成为中老铁路项目的强力助手,更用实力在当地树立起了良好口碑。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柳工通过合作培养了当地的经销商和操作手、维护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目前柳工已在老挝建立起成熟的营销网络和渠道,装载机、压路机等市场占有率均位于行业前列。
一带襟山水,一路连两国,中老铁路既是联通之路,也是友谊之路,这条串联两国的钢铁长龙必将带领中老两国人民迎来更加繁荣昌盛的经济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中国日报广西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