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产品地理标志优势产业走出国门

广西农产品地理标志优势产业走出国门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1-11-10 09:29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2019-2021年,广西落实中央资金,选取了特色鲜明、产业规模较大、具有发展潜力、市场认可度高的35个产品实施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在保护工程推动下,各生产主体做好品种培育,强化“地理标志+绿色食品”认证,推进精深加工,灵山荔枝、桂林罗汉果、宜州桑蚕茧、等地理标志农产品纷纷走出国门,开拓海外市场,提升广西农业对外开放新形象,打响广西地理标志农产品知名度。

一、灵山荔枝抢“鲜”出口,实现广西荔枝出口零突破

2020年“灵山荔枝”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同年广西农业农村厅选取灵山荔枝实施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重点推进灵山荔枝的品质提升和整体品牌建设,广泛推进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2021年5月31日,一批总重约1吨的灵山荔枝顺利出口加拿大,实现了广西鲜荔枝出口零的突破。6月3日总重约3吨的灵山荔枝陆续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国家。

二、桂林罗汉果出口,竞争力强,产地优势突出

2018年“桂林罗汉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9年广西农业农村厅选取桂林罗汉果实施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致力打造广西罗汉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目前,桂林罗汉果种植面积达28万亩,年产量30多亿个,原果销售总产值30多亿元。桂林罗汉果系列产品包括罗汉果干果、罗汉果甜苷提取物、罗汉果冲剂、罗汉果浓缩汁、罗汉果茶膏等等,远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势头一直保持良好,享有“东方神果”的美誉。

三、宜州桑蚕茧“一带一路”中走出去的先锋产业

2018年“宜州桑蚕茧”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20年广西农业农村厅选取宜州桑蚕茧实施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宜州统筹推进桑蚕茧丝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全力打造宜州桑蚕全产业链,建设“中国丝绸新都”。宜州桑蚕茧系列产品及丝绸产品通过“一带一路”发展,已出口到意大利、巴西、日本、越南、印度及罗马尼亚等国家。(中国日报广西记者站)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