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媒体人点赞壮美广西

梧州市中共广西早期革命活动旧址包括中共梧州地委旧址和中共广西特委旧址等,是将革命火种撒向八桂大地的重要历史见证。10月26日,采访团边走边看,观赏了茶园风光,品尝了六堡茶,体验了非遗制茶技艺,细听介绍人讲述六堡茶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群众致富的故事。

境外媒体人点赞壮美广西

来源: 广西日报
2021-11-03 10:5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本报记者 杨 秋 梁乾胜 李 耿 中国日报记者 石睿鹏 实习生 黄洇湘

10月30日,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联合中国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红色之旅——2021境外媒体看广西”采访活动在广西圆满结束。

历经6天时间,来自德国、韩国、越南、希腊、乌克兰、孟加拉国、伊朗等7个国家的媒体记者、专家学者、自媒体人深入我区梧州、桂林两地,走进纪念馆、村镇、企业等,聆听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见证在乡村振兴路上八桂儿女勤劳致富的精神风貌,聚焦壮乡践行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点赞广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所取得的成效。在行进式体验采访中,他们以独特的国际化视角,用精彩的“广西故事”在各自媒体平台上展现了美丽的“中国故事”。

“打卡”热门红色景点,感受红色文化脉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节点,采访团成功“打卡”广西的热门红色景点,从中追寻广西的红色记忆。

作为岭南文化和粤文化的发源地,梧州也是广西第一面党旗升起的地方。

梧州市中共广西早期革命主要活动旧址坐落在梧州市万秀区。1925年12月,中共梧州地委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在广西建立的第一个地区性组织。梧州市中共广西早期革命活动旧址包括中共梧州地委旧址和中共广西特委旧址等,是将革命火种撒向八桂大地的重要历史见证。

本次活动首站就来到了该活动旧址。采访团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早期在梧州艰苦卓绝的革命战斗历史和梧州在中共广西党史上18个“第一”等历史故事。

“中国共产党革命先烈为了信仰而勇于奉献、为了战友而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令我十分感动。”越南籍大学教师裴春梅参观完后颇有感触。她的社交媒体个人账号拥有众多粉丝。她表示,将结合个人感受把这次活动图文并茂地向包括越南网友在内的各国朋友进行推送。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参观。10月28日,采访团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来到该纪念园。

当日,纪念园内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吸引了采访团成员们的镜头。大家纷纷表示,向世界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也非常重要。

“我知道了红军长征的历史和湘江战役的过程。这里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红军将士们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的理想信念,让我内心深深地震动!”越南籍大学教师阮庭和告诉记者,“我将把所见所闻制作成视频,除了发送脸书之外,还要在课堂上与学生们一起分享。”

考察产业融合发展,体验乡村美丽嬗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当下,梧州正大力推动六堡茶产业快速发展,走茶旅融合之路,探索“六堡茶+康养+旅游”的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在茶乡苍梧县六堡镇,举目环望,满眼尽是醉人的茶乡茶韵,田园里、山腰间一畦畦如玉带的茶树煞是好看。10月26日,采访团边走边看,观赏了茶园风光,品尝了六堡茶,体验了非遗制茶技艺,细听介绍人讲述六堡茶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群众致富的故事。

“六堡茶是好茶。”来自伊朗的一对夫妇伊赫桑和法里巴由衷赞叹。伊赫桑在南京一所高校教书,法里巴则是一位地质学家、社交媒体达人。他们拍摄了采茶、制茶、品茶等特色活动并制作成视频,第一时间推送到了个人社交媒体平台。网友们点赞道:“真是非常有爱的场景。”

乌克兰籍留学生安迪揉搓、炒茶的手法获得了六堡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好评。安迪曾参加过我国的一档选秀节目,在微博和其他社交媒体上拥有不少粉丝。景美茶香,此情此景让他情不自禁地与当地茶农一起在茶山上唱起了中国民歌。美丽的茶山和香醇的茶香伴随他动人的歌声,通过网络立刻传遍了世界各地。当安迪把视频发到照片墙和Tik Tok(抖音国际版)的个人账号后,很快点击量逾万。粉丝们纷纷留言:“我喜欢中国和中国人。”“这里风景真是太好了!”

孟加拉国人吴迪是孟加拉有线电视台的记者,在中国生活多年,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普通话说得十分地道。采访时他很认真,一边拍视频一边剪辑,同步发送到孟加拉国的各大新闻媒体平台。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走到哪里,我就直播到哪里。传播中国好故事、好声音,这是我乐意做的事情。”

“梧州是个很有意思的城市,古老的六堡茶文化,让我印象十分深刻,这山这水非常美丽。”德国生态学家刘小岛在中国生活了40多年,对中国的茶文化以及生态领域的发展特别感兴趣。她高度评价六堡茶产业化:“六堡镇走了一条茶旅融合之路,不仅带动了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同时让茶文化很好地得到了传承,并且美化了当地环境,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指数,真了不起。”

桂林山水甲天下,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是桂林的一张靓丽名片,也是全人类的瑰宝。10月29日,成员们登上漓江游船,游览感受漓江山水风光,采访近年来漓江生态保护及旅游开发情况。

在桂林阳朔县阳朔镇鸡窝渡村,旅游业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18年村里年人均收入超过1.8万元。采访团成员们漫步于环绕山水间的村居巷道,体验桂林乡村振兴中新农村“形实魂”的美丽嬗变,询问村内的精品民宿和旅游业态发展情况。

“桂林山水太美了,能来到这里采访,我非常满足。”刘小岛认为,漓江的环境保护和整体治理非常成功。在这么长的流域里,当地不仅保护了宝贵的自然环境,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改善。“这为世界提供了加强生态保护、绿色生态和谐发展的成功样本。希望广西继续保护好漓江、保护这里像仙境一般的自然山水。”

寻找绿色发展答案,惊叹广西生态底色

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要绿色发展。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广西的生态底色越来越亮丽。广西是如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好绿色发展之路的?这是本次采访团成员们行进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从燕京啤酒生产线和全州县国电天湖风电项目的实地考察中,大家获得了答案。

在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负责人向大家介绍啤酒生产流程,先进的生产技术立刻提起了大家的兴趣。当听到该公司很早就应用了环保治理管控技术时,大家纷纷点赞。

据介绍,自1998年以来,该公司先后经过了4次环保升级。其中,2016年工厂污水按啤酒行业一级排放标准要求接入城市管网,为城市污水厂提供稀释水源;2021年停用燃煤锅炉,直接采用天然气发电厂余热,实现烟气零排放,有效助推了全生态、碳减排。“一个坐落在城市中心的大型工业企业,能够实现污水和烟气零排放,非常棒!”采访团成员表示。

10月28日,采访团登上全州县天湖之巅参观国电天湖风电项目。大家进入到项目控制室等地方,实地察看项目运转、发展风电产业成果及绿色低碳转型等内容。

该项目于2013年5月开工建设,2016年12月建成发电。截至2021年10月,项目总投资达26亿元,已竣工发电项目5个,总装机容量26万千瓦,总发电量约19亿千瓦时,发电总收入约11亿元,缴纳税费约1亿元。

看着一个个挺立在高山上的风力发电机组,不少人发出赞叹。“在这么高的山上利用风力发电,减少煤炭等能源使用,真不简单!”

截至目前,本次活动共有31家海内外媒体传播平台播发了88篇报道,后续还将陆续进行深入报道。中国日报中文网和英文网以及客户端、广西政府英文网,以及孟加拉有线电视台、孟加拉国当地新闻频道Jago News 24、孟加拉电视台等媒体发布《外籍友人关注绿色发展》《赓续红色血脉 发展绿色经济》《神奇的东方树叶 浓浓的六堡茶香》《境外记者探秘魅力广西》等新闻报道。同时,本次活动聚焦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中国日报旗下“投资中国”“留学中国”“美丽中国”和“中国博物馆”等百万级别的垂直类账号在脸书、推特和照片墙等平台制作发布了10余条帖文,对广西发展的新风貌、新探索进行了全景式全方位的宣传。此外,本次活动的外籍社交媒体达人在中国社交媒体抖音、微博等平台以及海外社交媒体脸书、推特和照片墙、越南聊天平台Zalo、韩国社交平台Kakao Story等发布近100条帖文,累计覆盖人数超100万人。

(本报记者 杨 秋 梁乾胜 李 耿 中国日报记者 石睿鹏 实习生 黄洇湘)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