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1日,是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标志性工程——右江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二十周年和安全运行十五周年的日子。记者走近右江百色水利枢纽工程,一座大坝威严筑立在大江中央,这是历史的丰碑,是党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践的成功典范。
右江百色水利枢纽工程 潘刚卡摄
百色水利枢纽,地处我国著名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百色市上游,是国家“十五”重点项目和西部大开发十大标志性工程之一,是珠江流域郁江中下游防洪控制性枢纽。工程以防洪为主,兼顾发电、灌溉、航运、供水等综合利用。
工程自2005年8月下闸蓄水以来,已经拦蓄洪水13次,累计防洪效益达70亿元,防洪减灾效益明显。迄今,右江水力发电厂发电更是超出37000小时,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突出贡献,有力保障了广西电网的安全运行,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防洪效益保安澜
“历史上,右江下游百色市、南宁市及县镇长期遭受洪涝灾害之苦。仅2001年特大洪水就使得西林县、田林县和田阳县等7个县区直接经济损失20多亿元,南宁市城区直接经济损失25亿多元;沿河两岸田地被淹纵横百余里,房屋毁坏不计其数。”广西右江水力公司党委委员、总工程师邓勋发说。
百色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彻底改善了右江沿岸防洪安全状况,大大提高了南宁市、贵港市的防洪能力,为右江盆地及郁江两岸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防洪安全保障。根据国家发改委对工程的后评价报告估算,工程年均防洪效益约4.58亿元,保护人口约200万人,下游百色市、南宁市等主要沿江城镇实现岁岁安澜。
电力效益促发展
右江水力发电厂总装机容量540兆瓦,是广西电网主力调峰电厂,承担着广西电网的调峰、调频和事故备用重要任务,枯水年份调峰能力和调峰电量位居前列,2006年并网发电至今,电厂持续保持安全运行天数超5600天,累计发电量已突破208亿千瓦时。
右江水力发电站员工在检测设备 苏秋兰 摄
广西右江水力公司党委委员、右江水力发电厂厂长梁锋介绍,百色水利枢纽自2006年发电投运以来,发电量超200亿度,累计经济收入约58亿元,约为总投资的90.20%,支持社会创造的产值超2700亿元。2018年以来,累计向自治区重点工业和实体经济直接让利2.17亿元,为扩大区域产业规模、落实“工业强桂”战略、促进地方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提高工作效率,右江水力发电厂统筹考虑电力生产任务和人员配置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运行值班模式,逐步实施“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ON-CALL(待命)运行管理模式。在保证水轮发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情况下,不断探索设备管理和人员整合的新思路,使右江水力发电厂员工整体运行管理水平和综合技术能力得到了稳步提升,不仅减轻了值守人员因倒班带来的身体负担,并且锻炼了队伍,促进岗位互学,达到“一专多能”,还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运行成本,实现了人机运行科学管理。
“右江水力发电厂投产发电十五年来,水力发电设备均能保持良好状态,主设备完好率达100%,辅助设备完好率达95%以上,机组多年平均等效可用系数达93%以上,高于水电行业一流水电厂的标准,实现了无重大设备损坏及电网考核事故,多年连续 “零非停”的设备管理目标。右江水力发电厂#4机组在2020年3月获得了南方电网“金牌机组”的荣誉称号。” 梁锋说。
社会效益惠民生
百色水利枢纽建成后,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供水、水资源配置等方面长期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广西右江水力公司发展经营部经理李冲介绍,百色水利枢纽作为珠江枯水季水量调度中联合调度水库之一,按珠江防汛抗旱指挥部的调度指令,实施集中向下游补水,抑制珠江三角洲咸潮上溯,保障澳门、珠海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供水安全,2009年至2011年我国西南遭遇罕见干旱期间,百色水库共计向下游补水42.85亿m3,在关键时期为保障下游沿岸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和农业生产用水,缓解右江中下游的旱情,发挥了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应有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右江水利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肖卫国表示,将努力把百色水利枢纽打造成为“安全可靠、绿色智能、调度科学、泄蓄自如”的流域重要防洪工程和国家水网关键“结”点,为右江流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壮美广西做出贡献,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为建设造福右江两岸人民的“幸福河”不懈努力。(中国日报广西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