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北京6月26日电(记者 石睿鹏 杨飞越 王锦辉)6月25日,《中国日报》八联版向海外推介壮美广西,聚焦“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今年4月25日至27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十四五”开局起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西视察,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等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广西作为革命老区,如何贯彻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弘扬革命精神,持续担当实干,凝心聚力加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中国日报》八联版头版刊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专访文章《鹿心社:凝心聚力加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
鹿心社专访:凝心聚力加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第一站到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强调广西红色资源丰富,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这方面你们做了哪些工作?如何深入推进?
鹿心社:广西是一片红色热土,具有光荣革命传统。1929年12月和1930年2月,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革命家发动和领导了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开辟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34年底,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广西期间发生的湘江战役,成为事关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近年来,广西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学习党史和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等重要指示精神,充分挖掘、保护、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举办纪念百色起义、龙州起义90周年系列活动,精心做好湘江战役红军遗骸收殓保护工作,打造百色起义纪念园、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等一批红色教育基地,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今年中央部署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按照中央关于充分用好红色资源的要求,广西积极发挥红色文化、红色故事、红色教育基地等作用,创新开展“感党恩 跟党走”主题系列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一是开展红色文化现场学。组织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参观百色起义纪念园、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等革命遗址遗迹,采取实地实物、鲜活讲解、互动体验等方式进行现场教学,开展“清明祭英烈”等缅怀祭扫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和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光荣传统。
二是推进红色影视引导学。精选《百色起义》《血战湘江》等百部红色经典电影以及一批党史题材政论片、专题片等在新闻媒体展播,组织青少年观看《秀美人生》等优秀影视作品,开展“百场红色电影进工地”等活动,营造各族干部群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的浓厚氛围。
三是创新红色旅游促进学。推出“邓小平足迹之旅”“湘江战役之旅”等10条红色游学精品线路,组织开展“打卡红色教育基地”活动,举办以“感党恩 跟党走”为主题的“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消费品牌活动,大力唱响时代主旋律,让红色文化在八桂大地永续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革命精神、用好红色资源的重要指示要求,为深入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下一步,广西将按照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把百色起义、龙州起义、湘江战役等红色资源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开展好专题学习、政治引领、专题培训以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感党恩 跟党走”主题系列活动等,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信仰、信念、信心,发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十四五”发展各项工作中,切实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记者:这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期间对广西发展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了“四个新”总要求和四个方面重要工作要求,广西如何抓好贯彻落实?
鹿心社: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我区提出了“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目标,“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的“四个新”总要求,以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增信”等四个方面重要工作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大指导意义。“四个新”总要求和四个方面重要工作要求,与广西的“三大定位”新使命、“五个扎实”新要求和“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等系列指示精神一脉相承,是我们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行动纲领和科学指南。近段时间以来,我们先后召开自治区党委常委(扩大)会议、全区领导干部大会,举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深入学习领会核心要义,研究部署贯彻落实举措。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一是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抓牢产业发展这一根基,持续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抓创新、育品牌、拓市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思路,深入推进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广西实际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二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充分发挥“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优势,抓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开放平台建设,高水平推进“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打造面向东盟更好服务“一带一路”的开放合作高地,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
三是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强区。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问题整改,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海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推动资源节约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四是维护祖国南疆安全稳定。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边境设施和防控体系建设,严密防范各种风险挑战,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广西、法治广西,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
下一步,自治区党委还将召开十一届十次全会,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四个新”总要求和四个方面重要工作要求,对我区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思路举措进行再研究、再梳理、再优化,强化开放引领、突出创新驱动、加快绿色发展,加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
百色:老区人民的“甜蜜”致富经
红色是百色的底色。1929年至1930年,邓小平、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广西百色成功领导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武装起义——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红八军,开辟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70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百色各族群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砥砺奋进,实现了从贫困落后走向繁荣振兴、从西南边陲走向开放前沿、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的目标。在此期间,“百折不挠、奉献拼搏、团结务实、争先创新”的百色起义精神,在这片红色故土上得到传承和发扬,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焕发出千姿光彩。
自上世纪80年代起,百色市就把芒果作为振兴经济、加快老区人民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经过多年培育,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培育出的桂七芒,是适合在桂南地区气候生长、产量稳定的芒果品种,目前已经成为百色芒果的代表品种。田阳县、田东县和右江区先后被授予“中国芒果之乡”称号,逐步从一个地方特产转变成了驰名全国的名优果品。从零散到规模到品牌,经过30多年的产业化发展历程,百色芒果已撑起老区产业扶贫的一片蓝天。
今年3月1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 ,包括百色芒果在内的12个地理标志产品被纳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互认清单,打通了百色芒果进入欧盟国家市场的通道。温暖明亮的芒果黄已逐渐从这片红色故土走出,逐步走向全世界。
桂林:不忘长征精神 协同绿色发展
桂林是山水甲天下的国际旅游名城,漓江被评为全球最美15 条河流之一,以其为代表的桂林山水是我国自然风光的典型代表。改革开放至今已有180 多批次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及政要到访,年接待海外游客量多年居全国各城市前10 位。
与漓江距离20公里的湘江曾经见证过红军战士向死而生的悲壮。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红军长征在广西北部地区进行的湘江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之战,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战。红军以饥饿疲惫之师,苦战五昼夜,终于突破敌军重兵设防的第四道防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血战湘江定位是作为长征途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和第一场重要战役,体现了伟大长征精神。
漓江是中国靓丽的名片,也是祖国壮美山河的缩影。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指出:“漓江不仅是广西人民的漓江,也是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的漓江,还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自然遗产,我们一定要呵护漓江,科学保护好漓江。”
近年来,桂林市依托国际旅游胜地、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等国家战略,探索出一条“树立四个坚持、推进四个治理、实现四个向好”的漓江科学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新路径,绿水青山转换成桂林重要的竞争优势。
贵港:开启红色之旅 引领高质量发展
贵港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之城,拥有红色革命历史遗址遗迹300多处。近年来,贵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革命历史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深入挖掘贵港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独具贵港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2017年起,贵港市启动建设7个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分别是广西特委机关旧址(含黄日葵故居)、劳五暴动纪念馆、中秋起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谭寿林故居、陈岸故居、中共广西省代表大会(罗村会议)旧址和中共广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目前,上述革命遗址已经完成修缮,成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基地。
一百七十年前,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由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就发生在桂平市金田镇。金田起义地址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金田起义博物馆将文物、壁画、艺术作品与声光电技术相结合,以3D体验厅、放映厅等多种独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形象展示太平天国时期的历史文化,让游客融入各种历史场景之中,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
近年来,贵港市立足独特的山水风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多元浓郁的民族风情等优势,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进行培植,旅游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2020年,贵港市获评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市,全市接待国内游客人数2701.83万人次,同比恢复75.22%;国内旅游消费323.97亿元,同比恢复74.68%。全市文化旅游产业经受住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正在加快复苏发展和转型升级,“中国荷城”文化旅游胜地魅力逐渐凸显。
广西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广西农业厅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提出的“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以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为主抓手,接续接力推进,通过一系列举措,发展了现代种业,提升了产品品质,打响了广西农业品牌,有力推动广西农业实现优结构、提质量、增效益。
广西十四个设区市立足实际,相应推出各有特点和侧重点的“10+3”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全区上下齐心,成功打造了粮食、蔗糖、水果、蔬菜、渔业、优质家畜6大千亿元产业集群,蚕桑、中药材、优质家禽3个 500亿元产业,并实现休闲农业产值超过400亿元,茶叶产值超过250亿元、富硒农业产值超过60亿元,具有广西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全面构建。
在农业品牌打造方面,精心建设“广西好嘢”广西农业总标识,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当前共入选品牌285个,品牌总价值超过2500亿元。打造了“梧州六堡古侨茶”“横州世界茉莉花都”“柳州螺蛳粉”“百色芒果”等一批富有文化内涵和精彩故事的广西特色农产品品牌。
十三五以来,广西先后在东盟国家建设了5个中国(广西)-东盟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并在区内建设了4个东盟农作物优良品种广西试验站。其中,境外5个试验站从广西引进、试验、示范4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4个境内试验站从泰国、越南、缅甸等东盟国家和地区引进150多个水稻、果蔬、玉米、渔业等优良品种到广西试种、试验、展示和筛选。持久推动广西与东盟农业科技深度交流合作,提升了广西农业在东盟的影响力。
“十四五”末广西建成交通强区
广西作为中国首批13个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将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主要载体,聚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国际门户枢纽建设、国际运输便利化、信息互联、科技兴安等5个重点工程,推进交通运输高水平对外开放。到“十四五”末广西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将圆满完成。
根据《广西高速公路网规划(2018—2030)》规划,广西高速公路网将形成“1环12横13纵25联”的布局。计划新增高速公路里程约6600公里,改扩建里程1260公里,规划至2030年全区高速公路总规模15200公里。
2014年12月,被誉为“世界最美高速公路”的靖西至那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靖那高速是一条由滇入桂的出海大通道,由广西路桥集团施工建设。对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战略的实施,构筑中国-东盟国际大通道,做足“边”的文章,推进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020年12月28日,由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投资,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下属广西路桥集团承建“世界第一拱”平南三桥建成通车,开启了575米跨径拱桥建设的新纪元,见证了中国拱桥的再次跨越,再一次刷新了拱桥建设里程的世界纪录,成为广西走向世界的自主创新民族品牌。
学史力行。为了庚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筑牢奋进之“桥”。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路桥人全面铺开党史学习教育,多点位推动覆盖、多渠道搭建平台、多形式开展活动,在继往开来的历史性时刻把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建设广西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红色精神照亮新时代奋斗之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凝心聚力加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提供了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
“十三五”以来,广西聚焦重大革命、历史和现实题材,坚持用优秀作品彰显文化之盛,打造出了音乐剧《血色湘江》、彩调剧《新刘三姐》、民族歌剧《扶贫路上》等一个又一个优秀主旋律舞台作品,奏响广西文化繁荣“最强音”。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用好广西的红色资源,讲好广西的红色故事,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集中力量,重点打造杂技剧《英雄虎胆》、壮剧《苍梧之约》、音乐剧《致青春》、木偶剧《鸡毛信》等一批舞台艺术精品,将在“七一”前后,与广大观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