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瑶族百岁老人红歌嘹亮五代人传承同守红军墓

“红军受苦受得多,天晴落雨没停过,遇到坏人又开战,红军拼命保中国,全国人民要纪念……”99岁的广西兴安县瑶族老奶奶赵良英,至今仍能用方言唱起当年歌颂红军的歌谣。

广西瑶族百岁老人红歌嘹亮五代人传承同守红军墓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2021-05-31 11:04
2021-05-31 11:0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赵良英讲述当年的红军故事

“红军受苦受得多,天晴落雨没停过,遇到坏人又开战,红军拼命保中国,全国人民要纪念……”99岁的广西兴安县瑶族老奶奶赵良英,至今仍能用方言唱起当年歌颂红军的歌谣。她是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的见证者,更是红军墓几十年来从未中断的守墓人。

1934年10月,中央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当年11月25日到12月1日,红军在桂北湘江以东的兴安、全州、灌阳之间,与30余万国民党军浴血奋战七昼夜,最终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保存了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成为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

突破湘江后,中央红军进入越城岭。一支部队在华江乡水埠塘村附近阻击敌军。“当时战斗很惨烈。”赵良英回忆说,子弹嗖嗖地从头上飞过,打在土墙上噗噗直冒烟,随着轰轰震耳的炮弹爆炸,滚滚的硝烟令人喘不过气来。村民躲的躲,逃的逃,乱成一片。

水埠塘村的战斗结束后,赵良英的父亲赵金床找来瑶族兄弟,趁夜赶到战场,在山坡、灌木里找到了12名红军烈士遗体,就地掩埋起来,并立块石头做标记。从那时开始,赵金床每年都按当地的习俗,奉上香烛,悄悄地祭奠。

“当年红军来华江,父亲看到这支军队纪律严明,爱护群众,深知红军是老百姓自己的队伍。他主动给红军带路,从水埠塘村出发,过平头山,到千家寺,再到苞岭,翻越大风坳……红军为表达感谢,送给父亲一块布,让他用来做衣服。”说起红军在华江的故事,赵良英兴奋地娓娓道来。当年12岁的她既看到了战争的惨烈,也看到了红军战士们的勇毅、善良和亲民。红军住在水埠塘村时,她给红军磨米、烧开水,还帮熬草药,并一口一口地喂伤病的红军战士。自那时起,赵良英便把红军当作自己的亲人,心里始终惦念着他们的好。

新中国成立后,水埠塘村的群众更加缅怀为人民幸福而英勇牺牲的红军烈士。1966年,赵金床和村民们将红军墓迁移到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用混凝土砌筑,设置石墓石碑,以示敬重。纯朴的瑶胞给了红军烈士最高礼遇。

赵良英的孙媳妇钟小玲和村妇联主席李箐箐为红军墓碑上的五角星和红字刷上红漆

自红军墓立起来,赵良英就多了一个身份:红军守墓人。每年清明和传统节日,她就带上儿女、孙子和曾孙,按照当地风俗祭拜先烈。只要有时间她都会给烈士墓地清扫落叶,清除杂草,为路过的群众讲述红军的故事。

如今,赵良英已年近百岁,行走不便,就叫来孙子背着她去给红军扫墓,女儿、孙媳等家人也像她以前那样,时常到红军墓清扫打理,为墓碑上的五角星描上红漆,让大山深处的这一抹红始终闪耀着光辉,而守陵的传统就在祖孙五代中传承着。

赵良英的家人祭拜红军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雷新荣 刘坤婷)

(周仕兴 通讯员 雷新荣 刘坤婷)

【责任编辑:蔡东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