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总书记汇报 奋力书写建设壮美广西的时代答卷

2017年4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桂考察,对广西发展明确提出“五个扎实”的要求。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对广西精准识别、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向总书记汇报 奋力书写建设壮美广西的时代答卷

来源: 广西日报
2021-03-04 14:4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17年4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桂考察,对广西发展明确提出“五个扎实”的要求。图为4月19日,习近平在北海市铁山港公用码头亲切看望在现场作业的工人们。 新华社发

  本报特派记者 董文锋

编者按

广西,始终是党中央心之所牵、情之所系。

难忘“十三五”,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西视察、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题词、在第十七届东博会和峰会开幕式上致辞,并多次对广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总书记对壮乡人民的深切关怀、对广西发展的关心重视、对广西工作的殷殷期望,让5600万壮乡儿女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十三五”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西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各族人民携手奋进,加快建设繁荣富裕、开放创新、团结和谐、美丽幸福的壮美广西。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广西日报推出跨连版报道《向总书记汇报》,全景展现五年来各族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凝心聚力书写建设壮美广西时代答卷的新成就。

五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

从甲天下的秀美山水,到醉游人的民族风情;从贫困人口一度占全国1/10,到历史性地告别延续千百年的绝对贫困;从构筑西南出海大通道,到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自然与人文的交融,描绘出一幅新时代广西改革发展的壮丽画卷。

这五年,是广西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的五年,奠定了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

这五年,是广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的五年,点燃了接续奋斗的火热激情;

这五年,是广西民生事业不断改善的五年,交出了脱贫攻坚的优异答卷;

这五年,是广西生态环境日益美好的五年,擦亮了“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

……

“十三五”以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特别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着力盘活开放发展这一盘棋,打好精准脱贫这一硬仗,落实协调发展这一要求,激活改革创新这一动力,发挥好生态环境这一优势,抓好党的建设这一根本保障,强化谋布局、稳增长、蓄势能、夯基础、补短板,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重大成果,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向前迈出新的一大步。

1 这五年,广西取得两项历史性成就

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全区6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

2020年11月20日,自治区政府批准三江、乐业等8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全区6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7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这意味着,广西,这个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历史性地告别了延续千百年的绝对贫困。

“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就提出明确要求。

立下愚公移山志,下足绣花真功夫,广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要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深度极度贫困地区,举全区之力集中攻坚,“不破楼兰终不还”。

把精准识别作为整个脱贫攻坚工作的基础,广西开展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精准识别,找准“靶心”,组织25万多人开展大规模识别行动,共识别出634万贫困人口并建档立卡。

为做到精准识别,广西对国家“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进行细化、量化,建立18类98项内容的精准识别指标体系,按照“两入户、两评议、两审核、两公示、一公告”程序确定贫困户名单,有效防止“富人戴穷帽”。

广西还在全国率先建设脱贫攻坚大数据管理平台,对脱贫攻坚实行科技化、信息化管理,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从自治区到村,均建立了“挂图作战、清单管理、滚动集成、精准摘帽、带奔小康”的精准管理模式。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对广西精准识别、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2016—2019年国家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广西连续4年获得“综合评价好”的等次,精准识别、产业扶贫、粤桂协作等经验在全国推广。

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衡量全面小康成色的重要指标。到2019年,广西已提前一年完成“两个翻番”的目标:地区生产总值达21237亿元,比2010年翻1.03番;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32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745元、比2010年翻1.03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676元、比2010年翻1.59番。

2 这五年,广西实现三个新跨越

综合实力新跨越,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基础设施新跨越,基本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片片通民航;

开放合作新跨越,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取得重大突破

“十三五”期间,广西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1%,2020年达到2.22万亿元。

这是壮乡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加速转变的五年——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广西吹响高质量发展的号角,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抓创新、创品牌、拓市场”的思路,着力“培育产业树,打造产业林”。

这五年,广西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打造了汽车、电子信息等10个千亿级工业产业集群,形成了蔬菜、优质家畜等6个千亿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年旅游总消费突破万亿元。

这是壮乡从“路网末梢”到“交通枢纽”加速转变的五年——

打开广西交通地图,纵横交错的交通线网密密麻麻,这些交通网络,正成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强劲的“动脉血管”。

这五年,广西高铁动车运营里程达1792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6803公里,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和客车,新建、迁建及改扩建机场4个。北部湾港和西江黄金水道港口货物年吞吐量分别达到3亿吨、1.7亿吨,长洲水利枢纽船闸过货量跃居全国前列。建成运营南宁城市轨道交通108公里。4G网络基本覆盖全区,5G实现规模商用。

这是壮乡从“西南边陲”向“开放前沿”加速转变的五年——

为更好发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广西以东融、南向为重点,以北联、西合为协同,“四向”发力构建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两大战略通道,做好对内对外开放、陆海开放的大文章。

这五年,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牵引作用更加凸显。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互联互通、产业联动发展取得扎实成效。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逐步成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务实平台。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中国—东盟信息港等平台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8%,对东盟进出口额占外贸总值48.9%。

3 这五年,广西实现四个持续提升

发展动力活力持续提升;生态建设成效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

区域发展活力增强,北部湾经济区、珠江—西江经济带、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左右江革命老区协调发展,强首府战略加快实施,北钦防一体化稳步推进。市场活力加速释放,新增减税降费超千亿元,新登记市场主体300.7万户。新动能快速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营商环境显著改善,企业开办、登记财产、获得电力等评价指标达到先进水平。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重要成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7%,PM2.5浓度比2015年下降29.7%。地表水水质优良率96.2%,劣Ⅴ类水体全部消除,近岸海域水质稳居全国前列。石漠化治理成效、植被生态质量和生态改善程度均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三。

教育全面振兴和提升步伐加快,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30.8%提高到47.9%。各级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全面达标,村村有卫生室、乡镇有卫生院、县县有二级公立医院、市市有三甲医院。医保就医结算村级全覆盖,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7%以上。

累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3.5万人次,城镇新增就业超过2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8万户,解决600多万城镇居民住房困难问题。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广西各族干部群众更加感恩奋进,将遵循总书记的指引方向笃定前行,以实干实绩回报总书记的关怀厚爱。

展望“十四五”,壮乡儿女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壮美广西 共圆复兴梦想”总目标总要求,全面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奋力打造面向东盟更好服务“一带一路”的开放合作高地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枢纽,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强区和文化旅游强区,着力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广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谱写广西发展新篇章!

(本报特派记者 董文锋)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