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广西召开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蹇兴超就“十三五”期间全区科技创新工作亮点,“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工作重点举措,以及科技强桂行动举措等回答了记者提问。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广西全区科技进步贡献率由“十二五”末的48%提高到55%;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指数连续5年排在全国前十。
输出技术合同登记数量翻两番,成交额是“十二五”末的11.4倍。设立贺州、百色、玉林、防城港、贵港、崇左等6家自治区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 2800家,是“十二五”末的5.2倍;瞪羚企业实现从无到有,总数达107家。财政投入拉动企业研发投入比例接近1:21。2020年,柳州市600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
全区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5.11件,首次突破5件/万人,是“十二五”期末的2.5倍;全区拥有发明专利25163 件,是“十二五”期末的3倍。拥有国家“五类”人才97人,比“十二五”末翻两番。
全区参与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8项,其中广西牵头获奖数是“十二五”期间的3倍。引进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中关村双创示范基地等高端创新创业载体,首次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与清华大学等10余所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东盟9个国家建立双边技术转移工作机制,获认定13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引进46名海外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来华入桂工作。
2021年广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启动实施科技强桂行动。自治区科技厅坚持需求导向、市场导向、问题导向,聚焦产业、企业和产品创新,以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主线,精准施策,正在牵头相关部门制定科技强桂行动三年行动方案;计划实施“千企科技创新”工程、产品创新工程、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创新平台建设工程、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工程等五大科技创新工程,促进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广西力争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实现“五个倍增”: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国家级高层次创新人才、有R&D投入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倍增。(中国日报广西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