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住在茅草屋里,四面透风,一到冬天就冷得受不了,还经常停电。在水泥路没修好时,想要到镇上赶集,半夜就得起床,走四五个小时山路。”坐在明亮的客厅里,提起以前的生活,盘春贵记忆犹新。
今年8月,距离盘春贵从金竹村搬出来已有两年多了。金竹村是贺州市6个土瑶聚居深贫村之一,盘春贵还记得,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精准帮扶下,他们一家四口人以10000元认购到了平桂区老乡家园的一套90平方米的新房子。他至今觉得不可思议。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贺州市数以万计的贫困户实现了“安居梦”“上学梦”“就业梦”“致富梦”。“十三五”以来,贺州累计30.41万贫困群众甩掉“穷帽子”,贫困发生率降至0.66%。
住新房忙工作 百姓过上新生活
“以前,我们住在八步区步头镇永和村,到镇上坐车要两个多小时,光来回车费就要近百元。我妈妈身体不好,由于路途遥远,去医院看病也很是折腾。现在,她坐公交车就可以了。”搬迁后的黄水英说。
如今,黄水英住进了位于贺州市八步区东鹿村的老乡家园小区,她和老公都在家门口工作,既能照顾父母,孩子也能就近上学。她坦言,自己过上了想要的生活。
在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同时,贺州市还确保群众“能发展、可致富”。
今年42岁的廖燕云原本住在钟山县珊瑚镇新民村,家中有14口人,因房子小,住着很不方便。现在,她搬到了该县的圆梦苑居住,并在钟山县菲太电子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找到了一份工作。
(贫困群众在八步区莲塘镇长湾村扶贫车间上班)
“现在住的条件比较优越,也方便我在隔壁这里上班,每个月收入有2700元左右。”易地扶贫搬迁户廖燕云对自己目前的生活也是很满意。
近年来,贺州市在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扶持中,认真做好扶贫搬迁的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创业就业专项规划。一方面,对安置点所在地的产业发展进行布局,对毗邻农村的安置点,引导和扶持中心村和乡镇安置点的搬迁群众参与当地产业发展实现致富;对城区、园区的安置点,则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满足搬迁群众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引导搬迁群众从事电商、小微企业创业;同时,针对搬迁群众的具体情况提供适合就业的岗位,助力实现搬迁群众择岗就业。
目前,贺州市已实现搬迁对象每户至少有一个增收渠道,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搬迁户至少有1人以上就业。
千家万户换新颜 衣食住行有保障
“我们把原来的危旧房拆除后建了新房,现在一家4口都搬进来了。”昭平县五将镇平水村的左华均说。
他家原来的老房子是30多年前建的泥砖房,因年久失修已不适合居住。然而,家里只有左华均一个劳动力,养活一家人还很吃力,更别说盖新房子。
于是,左华均家按照相关规定,前后获得了5万元的补贴。这5万元的补贴解决了他家一半的房款。
从“有得住”到“住得好”,贺州市注重保障困难群众的住房需求,确保“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2016年以来,全市完成农村危房改造任务27627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5210户。左华均就是受益人之一。
近年来,贺州市更抓紧修路、通网,更让贫困群众实现 “病有所医”,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保障百姓生活。
(昭平县富罗镇牛角村在修缮水渠)
2016年以来,贺州市共修建农村道路3198条,新建及改造输电线路3563.455公里,一户一表改造18.832万户等。并完成宽带网络工程787个、4G基站建设工程188个,实现80%以上的50户以上自然村通达光纤网络,全市100%的行政村网络覆盖及主要交通干道的无缝覆盖。
同时,贺州市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529个,累计投入4.3亿元,受益人口46.68万人。
为了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贺州市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机制,全面推行“一站式”结算。截止至今年7月底,全市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和门诊29种特殊慢性病门诊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93.87%、88.75%。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实现“应签尽签”,全市699个行政村卫生室已经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
特色产业助力脱贫致富
贺州市昭平县植茶饮茶活动自古有之。其境内山峦起伏,河溪纵横,气温差异十分明显,极为有利于茶叶的生长。
在昭平县,有2.5万多贫困群众因茶产业而受益。昭平县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茶农”的模式,带动茶农合作经营生态茶园1.6万亩,为当地农户提供了1万多个就业岗位,覆盖贫困群众3000多人。
(贫困群众在采茶)
产业扶贫,因地制宜是关键。除昭平县外,贺州其他地方也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助力脱贫致富。
钟山县公安镇荷塘村发展旅游产业为村集体增收;八步区东融(供港)蔬菜产业核心示范区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推行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积极对接粤港澳市场,打破农产品销售瓶颈,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
据了解,2016年以来,贺州市累计发放产业奖补资金6.07亿元、惠及贫困户22.3万户(次),县级“5+2”特色产业覆盖率从2016年的60%提升达到了目前的93.89%,覆盖了22万多户(次)贫困户;已脱贫的248个贫困村“3+1”特色产业覆盖率均达到了90%以上;全市281个贫困村均实现了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产业示范基地(园)覆盖,并培育了5名以上创业致富带头人。
(中国日报广西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