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 奔向美好生活——千名记者一线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纪实

每当华灯初上,大化瑶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古江安置区成为红水河畔最为璀璨的一道风景。大化贫困群众大多居住于石漠化严重的大石山区,“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问题严重,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这些群众贫困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易地扶贫搬迁 奔向美好生活——千名记者一线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纪实

来源:广西新闻网 2020-06-15 18:4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大化:自我加压让搬迁群众更满意

每当华灯初上,大化瑶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古江安置区成为红水河畔最为璀璨的一道风景。达吽小镇各种民族特色商品小店林立,成为搬迁户可持续增收的重要来源。广西画报记者 冯革里 广西日报记者 周军 摄

大化瑶族自治县古江安置区达吽小镇以美食为媒,将易地扶贫安置与新型城镇化、旅游有机结合,目前已成为河池市最富创意、游客最多、人气最旺、就业最方便的安置点。这是古江安置区俯视图。广西画报记者 冯革里 广西日报记者 周军 摄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袁 琳 张安然

夜晚的红水河畔,灯火通明,黑夜没有熄灭大化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热闹的街道上,美食餐饮店里传来人们的嬉笑声,酒吧、KTV一应俱全。老板在热情地招呼客人。街道两旁林立的各种小摊,更是给夜晚添加了一抹繁华的色彩。

这是大化瑶族自治县达吽小镇的夜。6月8日晚,参加“决战决胜走基层、总攻之势大采访”——千名记者一线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黄艺漫,第一次来到达吽小镇,便被这里的繁华吸引。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这竟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达吽”在瑶语里是红水河的意思,川流不息的红水河与小镇交相辉映,成为大化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达吽小镇以美食为媒,将易地扶贫安置与新型城镇化、旅游有机结合,目前已成为河池市最富创意、游客最多、人气最旺、就业最方便的安置点。

据了解,该小镇整合安置楼一楼173间铺面、美食街120间铺面、慢街213间铺面,采用前三年免租金的形式,为古江安置区的搬迁群众提供服务行业工作岗位约3000个,助推搬迁群众创业就业。

搬迁户卢泉,老家在大化古河乡坡尺村的山弄里。由于山区条件差,卢泉和妻子背井离乡在广东务工十几年。2017年12月,他一家五口搬到达吽小镇,入住一套三居室,同时租下一间铺面,由父母照看,经营粮油、副食品以及火麻等土特产。卢泉勤劳能干,曾在安置点对面街的古江大酒店工作,2019年7月通过推荐选举为古江社区居民委员会副主任。

大化贫困群众大多居住于石漠化严重的大石山区,“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问题严重,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这些群众贫困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我们在自治区下达‘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最低控制数7629人的基础上,将任务自我加压至6600户2957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对象6136户27761人、同步搬迁对象464户1812人。”该县相关负责人说,大化以搬迁人数占全县未脱贫人口1/3额度的目标,加大工作力度,推进17个安置点(其中县外1个)建设。完善安置点水、电、路、亮化、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3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1所小学、1所中学、3所幼儿园、2个便民农贸市场、1个派出所、2个社区警务室、2家扶贫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为搬迁户提供了基本的就医、就学、就业等社会保障权益。

大化城区的3个安置点里,因地制宜建设有农民工创业园、美食小镇、电子商务城、电子加工作坊,打造“一园两城三区”;在6个乡镇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吸纳搬迁户就近就地就业,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目前,全县安置房已全部交付使用,贫困户全部搬迁入住,实现稳定就业10333人、政策兜底1126人,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大化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建设、劳动力转移就业紧密结合的做法,登上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三五”新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政策指引(第62期)》。

(热线)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