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夏日,瓜果飘香,各地复工复产全面推进,黎湛线上的“担担军”又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每日从河唇出发,乘绿皮火车去外地市场卖果,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过着简单安稳的生活。
5月13日,天刚微亮,廉江市河唇镇横窝村的吴乃远和妻子就骑着三轮车来到果园。他家有十亩地,种植番石榴、荔枝、龙眼、杨桃等水果。“你瞧,这个果多靓!今天一定可以卖个好价钱!”他俩摘了三筐番石榴、一筐荔枝,往三轮车上一抬,急忙赶往河唇火车站,准备乘湛江至南宁K9314次列车去玉林。
河唇是粤西地区的“百果之乡”,山坡上、垌田里,随处可见番石榴、红杨桃、贵妃黄皮等优质水果,种植面积达4万多亩。横窝村有“水果村”之称,这里一百多户村民,祖祖辈辈都以种植水果为生。
“以前没有火车,我爷爷那辈就挑着担子,步行去外地卖果,出去一次好几天才能回来,特别辛苦。”吴乃远回忆。1956年,黎湛铁路开通运营,火车开到家门口,当地果农开始乘火车去外地,久而久之形成了“担担军”,一直延续至今。
当天9时许,伴随清脆的汽笛声,列车开进河唇火车站。站台上,吴乃远和几十位果农翘首以盼,他们挑起上百斤的担子,排成“一”字形队伍有序上车,竹筐里是带着露珠的水果,也是他们一天的“希望”。
火车悠悠,驶向远方。果农把竹筐放在车厢空闲角落,三三两两坐在一起聊着行情。“这个车开行时间好,我们早出晚归都坐它,从河唇到玉林往返票价37元,与班车相比价格便宜、速度更快。” 吴乃远扳着手指算账,“有了火车,我们才能挑果去外地卖个好价钱,要不然这些果都烂在地里了。”
50岁出头的吴乃远,加入“担担军”三十余年。他的水果当天采摘、销售,新鲜味甜,每天扣除成本最少能卖200多元,最多卖到400元,一年下来能有8至10万元。依靠卖果收入,他和家人甩掉了贫困帽子,盖上了三层小楼,生活有滋有味。
果农谭阿姨也是“担担军”中的一员,她心满意足地说,“我28岁就出来卖果,今年58岁了,三十年来无论刮风下雨,我都会坐车出去。虽然很辛苦,但家里收入稳定,三个孩子都完成了学业。”
数十年如一日,“担担军”成了铁路常客,也成了铁路人的朋友。每次看着果农挑着上百斤重的担子,铁路工作人员都会搭把手,协助他们进站、上车;河唇火车站为果农开辟进站绿色通道,在确保行车安全畅通的前提下,尽可能将K9314次列车接进一站台,避免让他们走天桥,降低安全风险和劳动强度。旅途中,铁路职工有最新的水果行情,也会第一时间与果农分享,让他们及时知晓沿线哪些地方水果好卖。
“看着他们带着期盼出发,带着收获归来,作为一名铁路人,我特别有成就感。”在黎湛线值乘多年,列车长卢海对果农的情况如数家珍。他深知,这条铁路对于沿线百姓,就是一条实实在在的致富路!
最让卢海感到欣慰的是,半个多世纪来,黎湛线已从内燃铁路升级为电气化铁路,绿皮小慢车变成了空调列车,速度快了、环境好了,“担担军”的出行更加方便。
如今,当地越来越多果农乘致富火车,改善了生活,盖起了小洋房,开起了小汽车,改变了销售模式,“担担军”的人数也逐年减少。但不变的是,黎湛线上的绿皮火车依旧日复一日运行着,为每一位沿线百姓带去幸福和希望。(中国日报广西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