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德保县地处桂西南,属于大石山区,山多地少成为该县发展的短板。2016年初全县贫困发生率为21.0%,经过多年攻坚克难,如今已降到1.22%以下。
2015年以来,德保县聚焦县级“5+2”和村级“3+1”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探索“1125工程”、“党群致富共同体”等发展模式,推动柑橘、山楂、桑蚕、生猪、糖料蔗、肉鸡、八角等扶贫产业蓬勃发展。2019年,累计带动1.65万户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全县行政村全部实现有集体经济收入,总收入超千万元,发展质量排百色市前列。
创新举措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全镇8个村800多户贫困户,单桑蚕这一项,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该县那甲镇党委书记李萍介绍说,示范园集合了全镇力量,把分散的8个村集中起来经营,采取“联合党委+专业合作社+基地+能人”抱团发展模式,按照标准化管理,做强了产业,实现扶贫产业效益的最大化。
近年来,该县因地制宜围绕柑橘、山楂、桑蚕、生猪、糖料蔗、肉鸡、八角等扶贫产业,创新打造“1125”工作模式(即一个党支部引领,打造一个产业基地,实现贫困户、贫困村集体经济双覆盖,用好创业致富带头人、龙头企业、技能培训、资金政策、金融保险等5大要素),实施规模化种植、区域抱团发展。
目前,该县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401家,有百亩以上连片产业基地(园)159个,有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1个,市级示范园1个,县级示范区 3个,乡(镇)级示范园13个、村级示范点121个。2019年,该县共有柑橘14.3万亩,比2015年增4.8万亩;桑园6.30 万亩,比2015年增5.9万亩;山楂7.24万亩,比2015年增4.94万亩;肉猪出栏15.82万头,比2015年增4.5万头;肉鸡出栏354.92万羽,比2015年增72万羽。全县发展特色产业的贫困户覆盖率达到94.32%以上。
为解决村集体经济收入难的问题,2017年以来,该县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统筹县本级资金,共投入1.4亿元扶持89个贫困村和96个非贫困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集体经济项目491个。
该县结合产业基地发展的优势,创新打造“党群致富共同体”工作模式。即按每个村“建设1个产业基地、结对1个党支部、引进或创办1个企业(专业合作社)、培育1批致富带头人、带动1方贫困户”等五个“1”为要求,以“党组织+经营主体+产业基地+群众”为模式,以专业化生产为基础,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减少群众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必要的人力和资源的浪费,让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实现“支部强、产业兴、群众富”的“三赢”目标。2019年,全县已全面创建139个“党群致富共同体”,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213.63万元,185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4万元以上,其中,有28个村村集体经济突破10万元。
该县龙光乡打造“1+X”党群致富共同体覆盖全乡19个行政村,建立80个产业党小组进行技术指导和产销对接,2019年全乡村集体收入达168.55万元,平均每村8.8万元。足荣镇百农村第一书记梁祖城牵头带领支部党员干部及群众创办微型榨油作坊,带动全村405户群众,年收入19.36万元。
为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难的问题,该县加大扶贫产业奖补力度,整合资金3323.29万元,用于将补16795户贫困户发展产业。2020年,该县出台十条措施助疫情防控促脱贫攻坚,对养蚕、种植、养猪等实施系列扶持政策。贫困户在3月31日前、4月1日至6月30日期间发展并验收的产业,单户单项最低奖补规模调整为原来的50%,奖补标准在原来基础上分别增加50%、30%的补助等。截至3月底,已发放产业“以奖代补”资金2975万元,惠及7684户贫困户。
为防范生产技术风险,该县建立完善产业发展技术服务队伍体系,组建县、乡(镇)、村三级扶贫产业技术指导服务团队600多人,开展产业发展指导和技术培训,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2019年,举办各类产业技术培训班176场次,培训农户4827户;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服务2.79万次,指导贫困户5.86万人。2020年疫情期间,通过电话、微信等信息化平台,线上技术指导农户抓好春耕备耕。3月份疫情缓解后,陆续深入各乡(镇)田间地头开展种植管理田间现场培训班28场次,培训农户1265户,入户开展指导服务2.61万多次。
构建“产销一体化”筑牢扶贫链条
为了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效益的最大化,该县引进了广西实味有限公司、广西德保县江缘茧丝绸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实味的山楂系列产品成了德保旅游最佳“伴手礼”;丝绸公司生产规模年产白厂丝600吨,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7亿元,上缴税金800万元,解决当地700多人就业。目前,全县累计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401家。
燕峒乡旺屯村的铁皮石斛种植基地是一个典型的村级现代化产业示范点,该基地集种苗驯化、石山近野生种植、枫斗加工、生产技术培训、种植推广、营销网络建设为一体,年产值约225万元,预计纯收入约110万元,为旺屯村100户贫困户提供长期的产业支撑,仅务工就使贫困户年均增收7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预计超15万元,在大石山区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为打通德保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该县以深圳市南山区对口帮扶为契机,通过点筹网等深圳电商平台销售推广、农产品展销会、实地考察促成包销等方式,加大德保县脐橙、柑橘、山楂等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力度,积极探索出“产销一体”的帮扶模式,解决农民销售之忧。
2019年至2020年3月,深圳点筹网通过线上线下销售德保特色农产品达3168.8万余元,涉及德保县小杂粮、沃柑、茶叶、大果山楂等30余种农副产品,还采购德保脐橙累计136万斤,以带贫和扶贫的方式为德保地区直接或间接带动近1086名贫困户实现增收,人均增收约达1500元。
此外,该县还积极探索“农业+文化+旅游+康养”等新模式,积极培育休闲农业、加工产业、冷链物流、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延长产业链,实现线上线下,平台配送,资源配置等多端发展。目前,德保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正在推进当中。
打造品牌引领产业走高端路线
“品牌打出去了,果还长在树上就被订购完了。”都安乡健茂柑橘产业园的负责人农嘉瑄介绍说,该园区种植柑橘2000亩,今年挂果第二年,挂果600亩左右,亩产6000斤,产值1800万元左右,主要销往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近年来,该县聚焦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整合包装了一批精品项目,打造了一批有规模、有名气、有效益的农业品牌,品牌效应逐步凸显。
“十三五”期间,德保脐橙、德保山楂、德保黑猪、德保矮马等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德保超越农业有限公司柑橘产业基地等8个基地、德保脐橙等9个产品通过农业农村部无公害产地认证。
在产品销售方面,该县转变传统销售观念,按照产品质量,分类分等级进行包装销售,打造产品精品化、高端化,有效进一步提高品牌效应。
“一个品质上乘的脐橙,经过精心包装,在一线城市可以卖到15元一个。这个市场一旦打开,带来的经济效益很客观。”德保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农全欢说,目前,该县共种植柑橘面积14.3万亩,主要品种为脐橙、沙糖桔、沃柑等,年预计产量17.5万吨,产值10.5亿元,柑橘产业带动贫困户1510户5889人,年人均增收4906元。以脐橙为主的柑橘类水果已成为德保的一张“产业名片”。(中国日报广西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