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跻身全球重要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集聚区

南宁跻身全球重要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集聚区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11-22 19:4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正在奋战2025年四季度的南宁,产业热潮奔涌。在南宁东部新城广西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生产线全速运转、机械臂精准协作,每日超10万颗电池从这里下线,发往全球市场。

这繁忙景象的背后,是南宁市近几年来着力引进新能源电池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打造全产业链的成果体现——作为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多氟多”)迄今为止投资规模最大的异地项目,宁福新能源项目近日再度扩能——在南宁已建20GWh锂电池项目的基础上,总投资150亿元、新增产能100GWh的氟芯电池全产业链项目近日又签约落地,为南宁新能源产业注入新一轮强劲动能。

“南宁‘串珠成链、聚链成群’的产业思维,与我们‘新材料支撑新能源、新能源牵引新材料’的发展路径高度契合,让我们更坚定了布局决心。”多氟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二斌道出了企业持续看好南宁的关键。

2022年以来,南宁市以前瞻视野和坚定决心重仓布局新能源产业,推动全市电池规划产能规模突破200GWh、落地产能超100GWh,总体产能规模进入全国前列,跻身为全球重要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集聚区,在中国乃至全球的新能源产业版图上镌刻下鲜明的“南宁坐标”。

“强实干”奋楫竞逐产业“新赛道”

“比亚迪看好南宁,坚持投资南宁,力争布局更多产业项目、精品项目,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2022年8月,在南宁举行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招商推介活动上,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明了深耕南宁的信心决心。

时至今日,比亚迪已在南宁“落子”六大项目,建成储能系统及动力电池产能80GWh。

从宏伟蓝图到美好现实,仅用不到四年时间!这一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既得益于多重战略机遇叠加所赋予的时代使命,也源于南宁主动求变、抢占赛道的远见卓识。

近些年的南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全球产业链重构、国家战略覆盖支持、“双碳”战略东风劲吹、平陆运河建设、多重政策叠加……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必须找准比较优势、抢占发展新赛道,才能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换道超车”。

赶超跨越,靠的是远见,更是魄力!

南宁市聚焦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依托面向东盟这个最大比较优势,将新能源电池产业作为核心产业、牵引性产业来抓,以全产业链思维开展新能源电池产业精准招商,全力抓好龙头企业引进和重大项目培育,一颗“打造新能源电池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火种就此埋下。

“换道”能否成功,“超车”是否精彩,关键在于实干。

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农生文,市长侯刚亲自挂帅、主动出击,组织精准绘制全产业链招商图谱,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走出去”招商,着力引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龙头企业,释放出南宁坚定不移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强烈信号。

从大湾区到长三角,从链主企业到配套项目,从“以商招商”到“以链聚商”……南宁始终锚定新能源电池产业新赛道,持续拓展招商引资的广度与深度。随着比亚迪、多氟多等领军企业率先布局,充分发挥龙头引领和产业集聚作用,吸引并带动了龙电华鑫、宸宇富基等一批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协同落地、集聚发展。这一个个期待共赢的企业纷至沓来,助推南宁新能源产业“从无到有”“串珠成链”,朝着全国一流的新能源电池产业新高地扎实迈进。

“新能源电池产业已成为南宁工业增长的核心引擎,有力推动了全市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优化升级。”市工信局局长张丽表示,2025年1—10月,全市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实现产值536.7亿元,同比增长30%,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3个百分点,对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50%。

“小电池”撬动千亿元级“朋友圈”

“一块电池”,能迸发出多少能量?南宁的回答是:千亿级。

走进广西弗迪年产55GWh储能系统及动力电池项目车间,高度智能化的生产线上,机械臂灵活挥舞、“穿针引线”,一片片刀片电池经过上百道工序的叠加组合,最终成型的储能电池柜“小身板”却蕴含“大能量”。

作为比亚迪全球单体最大的电池工厂,这里不仅创造了可观产值,更如同一块强大“磁石”,持续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优质项目汇聚南宁,协同发展的集群效应正不断释放。

“自比亚迪投资南宁以来,南宁的新能源产业链配套越发完善,电池铝箔、托盘等电池原材料已实现了本地化供应,有力降低了生产成本。”比亚迪南宁电池工厂地区总经理唐文说,当前南宁市新能源产业已初具规模,集群效应初现,在全国电池产业链环节中处于重要一环,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渐成、其兴可待。

企业的选择,印证了南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的远见。

近年来,南宁将新能源产业作为千亿级重点产业打造,通过政策引导与“链上招商”、推动链主企业落地、加快建立集群等,构建起集资本、技术、产业、人才和应用场景为一体的新能源产业生态。

“我们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招商引领作用,依托规模近千亿元的基金,围绕新能源汽车、铝精深加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补链、强链、壮链’,成功落地比亚迪、多氟多等标志性项目,逐步构建起以‘链主企业’为核心、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让‘链式集群’激活了产业‘蝶变效应’。”南宁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黄启年说。

在此基础上,南宁产投集团围绕链主企业重点布局引入宸宇富基、龙电华鑫、盈博莱、巨石新能源、众燊汇、车电网、清研精准等一批新能源产业高新技术企业以扩展新能源产业链,并组建铝基新材料集团亲自下场经营电池铝箔,投建20万吨新能源电池铝箔技改项目、年产20Gwh铝基新材料涂碳项目、年产10万吨高精电池铝箔项目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助推全市新能源电池产业实现能级跃升。

“引进一家,带来一串,辐射一片”。2022年以来,以链主企业比亚迪、多氟多为引领,南宁构建起涵盖电芯制造、正负极材料、电池铜箔、电池铝箔、电池结构件、电池隔膜、电池装备制造、电池回收等关键环节的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生态,电池产业“朋友圈”持续扩容。

目前,全市电池及配套产业项目规划投资超800亿元,全部建成达产后年产值达1600亿元以上。

新能源电池的崛起,更带动传统产业跃升。在铝精深加工领域尤为显著——一批电池铝箔、涂炭铝箔、电池托盘项目落地,推动产业从建筑铝材、食品级铝箔等传统产品,转向新能源动力电池铝零部件、储能铝箔等高附加值领域。

南宁市铝加工能力从2021年的36.5万吨提高到2025年的100万吨、增长174%,新能源铝箔供货能力处于前列水平,电池壳料产能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全链条”生态激活发展“驱动力”

在南宁盈博莱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看似普通的“小薄膜”经过多重工序,“变身”为新能源电池关键材料——锂电池干法隔膜。“我们生产的隔膜补的是新能源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一环。”该公司董事长刘军辉介绍,项目落地标志着南宁动力电池关键材料领域空白被成功填补。

盈博莱正是南宁市“以大带小、串珠成链”的一个生动例证。由“从无到有”到“串珠成链”,这条新能源电池发展的路径是如何打通的?

“一方面,标准化厂房实现‘拎包入住’,大幅缩短了项目筹备周期;另一方面,南宁全程靠前服务、主动对接,以‘保姆式’的协助扫清了项目推进中的各类障碍。”刘军辉说。“南宁速度”给了他投资的底气。

为营造优良的产业发展“软环境”,南宁市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持续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企业“办不成事”诉求直达快办等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以优质服务、良好生态吸引企业落地发展。

服务企业“有力度”——市领导带头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服务,积极组织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重点企业产销对接会,为产业链龙头企业找客户、拓市场,为供需方牵线搭桥,有效打通了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

体制机制“有温度”——从企业开办、运营到人才团队建设,南宁出台了“拿地即开工”4.0版、产业投资基金、顶尖人才专项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用地、用能、融资等全方位服务保障力度,让企业从落户到发展都顺心顺意。

创新融合“有精度”——围绕“企业出题、科研答题、共同破题”,南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起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深化合作,吸引大批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加速汇聚,推动产教融合持续深化,助力本地职业院校和高校加强相关学科建设,为产业长远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一项项成果,见证着南宁的崛起速度:2023年以来,南宁连续两年入围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50强,入选自治区多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

“南宁新能源电池产业的崛起,一方面是依托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吸引企业投资设厂,拓展东盟市场;另一方面是南宁市积极抢抓重大窗口期和战略机遇期,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精准招商引资的结果。”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秘书长王泽深认为,依托南宁区位优势布局新能源电池产业,能助力我国新能源车企便利“出海”,形成“广西核心零部件制造+东盟整车组装+全球市场”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

从无到有,源起破局之志;从有到优,凭借奋进之姿;从优到精,汇聚攻坚之势。

南宁正以一场精彩的产业裂变,用一个加速崛起的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为广西乃至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图景铺展出气象万千的“南宁篇章”。

新篇章已然开启,新动能全面澎湃!站在新的起点,南宁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精神,向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奋勇迈进。

八桂热土,绿城势起;千亿集群,未来可期!

(中国日报社广西记者站 编辑:石睿鹏 通讯员:韦静、胡光磊)

【责任编辑:程慧海】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