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美国特朗普政府再度推行对等关税政策试图施压中国,但中国在经济韧性、市场多元化和区域合作等方面已具备更强应对能力,尤其是与东盟的经贸关系正成为稳定外贸基本盘的重要支撑。” 9月12日,2025东盟法律联盟法律与商务大会在广西南宁举行,白明在会上发表演讲并接受记者专访。
白明分析,特朗普发起对等关税主要出于缩小贸易逆差、增加财政收入、推动制造业回流及政治选举等多重动机。然而,与2018年贸易战时期相比,中美经济结构与依赖度已发生显著变化。中国对美出口依存度降低,美国亦从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降至第三位。同时,中国外贸整体依存度下降,国内市场和国际多元化渠道增强了经济抗压性。
他特别指出,尽管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和原产地新规限制中国经东盟转口,并施压东盟国家“选边站队”,但大多数东盟国家不愿完全倒向美国。东盟国家在贸易平衡、产业结构和抗压能力方面存在局限,与中国合作仍是其现实选择。
白明认为,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即便在极端情景下,中国通过政策对冲、产业链调整和市场多元化,可将GDP冲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就业影响也大幅低于理论值。此外,中国在稀土管制、WTO诉讼、实体清单反制等方面拥有丰富完备的应对工具。
2025年前8个月,中国—东盟贸易总值达4.93万亿元,同比增长9.7%,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6.7%。白明认为,东盟作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在“一带一路”、RCEP、澜湄合作等机制支撑下,双边产能合作、基础设施联通和电商平台对接不断深化,逐步形成“近岸”“友岸”供应链体系。随着中国—自贸区3.0版谈判的全面完成以及签署,双方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升级,将为未来中国与东盟推进经贸精准、有效合作创造更多条件。
面对新形势,白明建议中国企业应充分利用RCEP原产地规则、拓展东南亚市场布局,同时通过“内外贸一体化”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化解外部风险。政府、行业组织需加强对企业指导与服务,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白明强调,中美经贸博弈已进入韧性比拼阶段。中国在经济政策、市场体量和国际合作中的优势正在显现。未来,中国将继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东盟等地区伙伴共同抵制单边主义,捍卫多边贸易体系。(中国日报社广西记者站 石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