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路建集团南宁市在建轨道交通项目 安全管理实现从“人防”到“技防”

广西路建集团南宁市在建轨道交通项目 安全管理实现从“人防”到“技防”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01 19:4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日,广西路建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南宁市在建轨道交通项目在南宁市轨道交通工程AI隐患智能识别模型应用试点暨智慧工地建造观摩会上展示了基于数字孪生时空智能建造平台开发的“N”项智能应用,这些创新实践正推动传统的“人盯人”安全管理向更全面、更高效的智能管理模式转变。

观摩会现场

在项目“广西路建·新匠坊”,一块大屏幕正实时捕捉着工地动态。画面中,未规范穿戴的人像被实时“框”定,语音提示随即响起:“您已进入施工区域,请穿好反光背心!”

安全AI智能监控系统

“这是我们部署的安全AI智能监控,普通摄像头加上AI算法后就能秒变‘电子安全员’。”项目总工程师介绍道。对于监控范围内人员的不安全行为、物体的不安全状态、工人的违规操作等隐患风险,智能监控可以自动抓拍识别并同步推送报警信息。

安全AI智能监控覆盖项目各角落

此外,项目还结合安全AI智能监控在工地便道的陡坡、急弯路段设置了智能斑马线预警。当上下方路段工程车辆进入智能监控区域时,预警系统将立即发出指令,唤醒投影灯在地面投射出醒目的斑马线及警示标识图案,同步伴随语音提醒,大幅降低了交通事故风险。无论白天黑夜,这位“电子安全员”24小时在线,始终保持高度警觉,有效弥补了人工巡查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的局限性,让安全隐患“无机可乘”。

项目施工便道视觉盲区智能斑马线预警

智能应用不仅“看得见”,更能“想在前”,将安全管理模式从“被动响应”推向“主动防控”。

今年6月中旬,1号台风“蝴蝶”来势汹汹,项目地处低洼地势且紧邻鱼塘,场地积水无法通过重力流排入周边市政管网,以往最怕雨水倒灌和排水不畅。但这次,项目并未出现严重内涝,这得益于项目自主研发的防汛排水系统。

防汛排水系统界面

“我们在场内的集水沉淀池和基坑降水井都安装了水位传感器。”技术人员解释道,“防汛排水系统会实时监控降雨时段、降雨量、水位变化等,一旦测算到风险临界点,便会智能启动水泵进行抽排。”

场内集水自动抽排

这套系统不仅同步解决了场外倒灌和场内排水问题,更提升基坑降水效率超过50%,大大降低了场内外水情监控的人工成本。如今,项目施工面清爽干净,雨水顺着新铺设的管网顺畅排走,基坑告别积水困扰。

不止防汛,“主动防控”的模式体现在更多角落:在塔吊施工中,项目通过塔机安全智能监测系统进行人脸识别,确保司机“定人定机”持证上岗;实时监控吊重、风速、塔身倾角等关键参数,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预警。

塔机安全智能监测系统界面显示群塔建模与碰撞分析

在智能配电防火方面,配电箱安装指纹密码锁严防私拉乱接;内置智能灭火装置,当出现短路、过载起火情况时能自动触发,第一时间遏制火情……智能应用,让隐患从“被发现”到“被整改”的窗口期大大缩短,安全防线更加牢固。

基坑开挖是项目重点监控的风险点,一旦出现事故会引发开裂、漏水、坍塌等严重后果,需要频繁监测来及时感知基坑土体变化。然而,传统监测手段耗时耗力,基本为1天1测,施工过程支撑轴力的数据变化情况就无法及时捕捉。如何实现高频次、高精度的“盯防”?项目依托数字孪生时空智能建造平台建立的“基坑开挖监测”模块给出了答案。

基坑开挖监控系统

它能实时监测基坑施工过程中的内支撑轴力,做到10分钟更新一次监测数据。一旦基坑轴力数据异常,将立即触发预警机制,并通过短信推送给管理人员,无需增加人工监测频次,即可通过移动端随时随地掌握基坑各项状况,有效避免因监测延迟导致的安全隐患。

目前,项目正将这套智能监测理念延伸至盾构施工领域,计划将盾构掘进参数接入数字孪生时空智能建造平台进行实时分析,实现盾构施工安全风险的精准评估和预警。(中国日报社广西记者站 石睿鹏)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