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眼3月6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在驻地召开第四次全体会议,并举行开放团组活动。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凤凰卫视、香港大公文汇报、越南通讯社、新加坡海峡时报、日本共同通讯社等35家境内外媒体参加开放团组活动。
在媒体提问环节,中外媒体记者围绕广西积极服务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现代化向海产业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合作项目在老挝等东盟国家落地、构建面向东盟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等事关广西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踊跃提问。蓝天立、李莉、孙希延、迟威、蓝淋、黄智宇等代表一一作答。
孙希延代表回答记者提问。广西云-广西日报特派记者黄克 邓华 摄
今年全国两会,人工智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在广西代表团开放团组活动中,新华社记者围绕广西与老挝等东盟国家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合作,向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助理、桂电南宁研究院院长孙希延代表提问,了解双方如何推动项目落地、助力产业升级实现互利共赢。
新华社记者提问。广西云-广西日报特派记者黄克 邓华 摄
孙希延介绍,今年2月,她随广西代表团出访越南和老挝,围绕人工智能领域,与越南FPT大学、老挝科技与通讯部、老挝国立大学分别签署共建联合实验室、人才培训等协议,全方位促进与越南、老挝在科研、人才培养与交流、技术创新示范应用等方面的合作。
“老挝政治稳定,与我国有着深厚互信,为技术和产品推广创造了良好条件。”孙希延说,自2011年启动“北斗东盟行”项目以来,中国已与东盟多国长期合作,建立数十个时空信息与人工智能相关联合实验室。此次出访,老挝农林部土地管理司、越南FPT产业园等机构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迫切需求,让她看到巨大合作潜力。
人才是人工智能合作的核心。孙希延表示,中老将依托联合实验室开展定制化培训。针对老挝农业需求,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开设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病虫害监测与防治课程。双方还将推动人才双向流动,即老挝青年赴中国参与项目研究,中方专家赴老挝指导技术与学术交流。通过联合实验室,中方与老挝高校开展联合培养硕士、博士项目,结合人工智能理论与老挝产业实践设置课程,共同制定培养计划。比如,针对老挝城市交通拥堵,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交通流量优化课题研究,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在老挝推广人工智能面临诸多挑战,如电力不稳、通信设施薄弱、数据收集难等。对此,孙希延提出应对之策: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难题,为技术应用提供支撑;推动技术转移与应用示范,如在农业领域建立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示范基地;加强科研项目合作,依托联合实验室成员单位共同申报科研项目,围绕老挝产业升级需求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如利用人工智能优化电力供应、提升农业智慧化水平。
如何让人工智能赋能老挝经济,助力产业升级?孙希延认为,要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中老政府可联合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工智能企业到老挝投资,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园区,通过技术入股等方式带动老挝本土企业成长。在农业领域,智能灌溉系统通过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精准灌溉施肥,提升资源利用率;在矿业领域,智能安全监测系统降低事故风险,利用人工智能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孙希延表示,未来,中老联合实验室将成为技术转化枢纽,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给企业应用,企业的应用场景及反馈需求又将反哺科研,形成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实现中老双方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