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晚报关注|桂林艺术节来了!“新西南剧展”邀你共赴山水之约

(旧照翻拍)  三个大学戏剧团体分别是中山大学剧团、广西大学青年剧社和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我也很高兴《秋声赋》《花桥荣记》《旧家》进入桂林艺术节的演出名单,桂林艺术节对桂林本土高校戏剧的吸纳,既是对西南剧展的传承,也将有力推动广西高校艺术学科的发展。

桂林晚报关注|桂林艺术节来了!“新西南剧展”邀你共赴山水之约

来源: 桂林晚报
2022-12-12 13:4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闻眼2022桂林艺术节即将于12月10日至18日在桂林举行。“新西南剧展”《秋声赋》《花桥荣记》《旧家》进入演出名单,展现出桂林艺术节对本土高校戏剧的吸纳,既是对西南剧展的传承,也将有力推动广西高校艺术学科的发展。作为“新西南剧展”的发起者之一,广西师大文学院黄伟林教授接受媒体采访,介绍“新西南剧展”的前世今生。

2013年,我们正在策划新西南剧展,还在招募演员的时候,就得到广西戏剧界有识之士的高度褒扬,甚至得到南宁锦宴剧场的演出邀约。2014年5月,我们重排的田汉《秋声赋》、欧阳予倩《旧家》《桃花扇》三台话剧在广西师范大学演出。演出尚未开始,即受到当年西南剧展主办剧场广西省立艺术馆的演出邀约。2017年,新西南剧展增添了一个原创剧目,张仁胜根据白先勇同名小说改编的《花桥荣记》。

  新西南剧展中《花桥荣记》剧照。

从2014年到2022年,新西南剧展八年间演出了60多场次。其中,《秋声赋》曾到上海演出,《花桥荣记》曾到北京演出,《桃花扇》曾到欧阳予倩生活过的昭平黄姚古镇古戏台演出。哪怕在新冠疫情这三年,新西南剧展也没有停止过演出。每次演出,都一票难求,尤其是《花桥荣记》一剧,已经拥有不少粉丝。

  新西南剧展中《花桥荣记》实景演出现场。

新西南剧展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源头西南剧展。至今,我仍然记得《秋声赋》在广西省立艺术馆演出的情景,剧场里出现了不少白发苍苍的老先生老太太,有的年纪超过了80岁。西南剧展是他们青春时代最靓丽的记忆。他们不仅观看演出,而且还给我们剧组赠送鲜花。还有观众请我们剧组吃饭。其中,80多岁的朱袭文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现场就唱出了《秋声赋》的插曲《擦皮鞋歌》和主题曲《落叶之歌》。

其实,西南剧展不仅在广西戏剧界影响巨大,而且在全国戏剧界影响巨大。2014年6月19日,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参事蔺永钧先生得知广西师范大学举办新西南剧展时表示:西南剧展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认为,广西师范大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出了新西南剧展。这个行为将会载入中国话剧史。他强调,作为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的会长,他有资格说这个话,并且表示向新西南剧展团队致敬。

  广西师范大学纪念西南剧展七十周年话剧展演海报

作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西南剧展全称为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1944年2月15日在桂林广西省立艺术馆开幕。西南剧展是一个包括戏剧演出展览、戏剧资料展览和戏剧工作者大会三大内容的戏剧活动。从1944年2月15日开幕至5月19日结束,历时90多天。据1944年5月19日的《大公报》,西南剧展演出单位30,演出节目计话剧23,歌剧1,京剧29,桂剧8,及民谣舞蹈、傀儡戏、魔术、马戏各项,总演出场数170场,观众数量达10万人以上;戏剧资料展览为期半月,展出团体22单位,参观人数3万多;戏剧工作者大会达15天,分专题演讲、工作报告、提案讨论等项。

  关于西南剧展的书籍封面。

1944年2月13日《力报》引用赖贻恩神父的话:“这次剧展能集半个中国的戏剧团体于一地,在中国史上可以说是伟大创举。”

1944年5月17日《大公报》转引美国权威戏剧评论家爱金生在《纽约时报》刊登的文字:“如此宏大规模之戏剧盛会,有史以来,自古罗马时代曾经举行外,尚属仅见。中国处于极度艰困条件下,而戏剧工作者以百折不挠之努力,为保卫文化、拥护民主而战,迭予法西斯侵略者以打击,厥功至伟。此次聚中国西南八省戏剧工作者于一堂,检讨既往,共策将来,对当前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实具有重大贡献。”

这个在开展之初即被当时各种媒体皆称之为“中国戏剧史上的空前盛举”的西南剧展,究竟是因何发起、由谁发起?自然值得一说。

《当代文艺》1944年创刊号发表了欧阳予倩《关于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一文,欧阳予倩在文中说到:

这回的展览会,不是少数人号召起来的,是大多数戏剧工作者的要求。最初几个朋友谈起的时候,并没有打算大规模地举办,只想就广西省立艺术馆新建馆址落成的机会,邀请近邑几个团队连续演几个戏,恰好“新中国剧社”回到桂林,四队的同志也来了几位,大家一谈,展览会的组织就被提出,恰好九队副队长刁光覃同志也到了桂林,各方面的朋友相聚商讨,办法就大体决定了。瞿白音同志自告奋勇拟“通启”和“简则”,有的便私人写信征求各团队的意见,四队、七队、九队,首先决定参加,曲江方面也托朋友来问,充分作参加的准备。为着办事的简单便利起见,推“省艺”主办,这在省艺同人是引为荣幸的……

这篇文章专门附录了欧阳予倩致戏剧工作者的信,其中写到:

我们应该承认,在这些战斗的日子里,我们彼此间还没有充分的联系,缺乏相互观摩和借镜的机会,缺乏分享彼此得失忧乐的愉快。这在我们的工作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损失。为了迎接更艰辛的战斗,更繁重的任务,我们必须弥补这些损失。桂林的戏剧工作者有鉴于此,拟就广西省立艺术馆新址落成之机会,于民国三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戏剧节,在桂林举行戏剧展览会及戏剧工作者大会,推本馆主办。诚挚地向敬爱的同志们邀请,请同志们热烈参加。为了地方辽阔,交通不便,我们想暂以粤、湘、桂、黔、滇西南五省及其邻省闽、赣、鄂等八省为基本单位,定名为西南戏剧展览会和西南戏剧工作者大会。

从欧阳予倩当年的文章,可以清楚地看到,西南剧展最初的动议是就广西省立艺术馆新馆落成的机会而举办的一个庆祝会,主办单位是广西省立艺术馆,但由于戏剧界各路精英的思想碰撞,竟然形成了西南剧展这样一个“中国戏剧史上的空前盛举”。

田汉当年的文章与欧阳予倩的说法基本相同:

这次西南剧展的发起,一半是偶然的。广西省立艺术馆建筑新馆,包含一颇为精美的剧场。为着这剧场的开幕,主持者欧阳予倩先生想邀一些团队来热闹一番。但在筹备中意义和规模逐渐扩大,成为今日这样包含西南八省戏剧工作者一千余人集中桂林互相观摩的盛会。这在中国戏剧史上是创举,同时替将来更盛大的中华全国戏剧工作者年会奠定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实在值得注意。

两年后,田汉在《新中国剧社的苦斗和西南剧运》一文中回忆到:

《金玉满堂》的上演期,桂林的戏剧界在商量着如何迎接行将到来的新订的戏剧节——二月十五日。某日我在中正大桥的东堍遇瞿白音兄。他和我谈到西南戏剧展览的计划。他已经和予倩先生谈过,我也极赞成他的旺盛的企图心,答应尽量帮助这一理想的实现。

根据西南剧展两位重要领导人的回忆,可见,西南剧展最初的构想是为广西省立艺术馆的落成而策划一个戏剧活动,但当欧阳予倩与新中国剧社瞿白音、田汉等人商量他的想法时,方案逐渐扩大,最后形成了“中国戏剧史上的空前盛举”西南剧展。

  西南戏剧工作者大会与会人员合影。(旧照翻拍)

西南剧展举办之时,《大公报》记者曾敏之曾发表西南剧展人物记系列文章,其中有《三杰传》和《三导演》两文。所谓三杰,指的是欧阳予倩、田汉和熊佛西三位中国现代戏剧大师级的人物。欧阳予倩曾与梅兰芳齐名,当年有“北梅南欧”之说;田汉曾与熊佛西齐名,当年有“北熊南田”之说。

其实,除了三杰和三导演,西南剧展还有三个抗敌演剧队和三个大学戏剧团队。

三个演剧队即剧宣四队、剧宣七队和剧宣九队。这三个团队直属军委会政治部,由1938年武汉时期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成立的抗敌演剧队和抗敌宣传队演变而来,是在周恩来关怀下成长的三个演剧队。

  戏剧《旧家》剧照。(旧照翻拍)

三个大学戏剧团体分别是中山大学剧团、广西大学青年剧社和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山大学剧团为西南剧展奉献的是英语话剧《皮革马林》,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演出了《油漆未干》和《百胜将军》两部粤语话剧,广西大学青年剧社演出的是话剧《日出》。

中国现代戏剧已经走过100多年历史,至今似乎尚无被西南剧展影响更大、内容更丰富的戏剧展览活动。西南剧展在中国现代戏剧史犹如神一样的存在,至今仍然被中国戏剧人铭记。

演剧七队在西南剧展时期演出歌剧《军民进行曲》第二幕第三场剧照。(旧照翻拍)

2022年12月,桂林将举办首届艺术节。我注意到这个活动的新闻发言人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桂林赓续1944年西南剧展的光荣传统,决定从今年开始举办桂林艺术节,以后每年举办一次。”

桂林艺术节是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得名以来第一个大型文化活动。据说,这个艺术节有一个目标就是发现青年艺术人才。

我看了本届桂林艺术节的剧目,其中,《两京十五日》《象棋的故事》《人类的声音》《浮生六记》《威廉与我》《谁是麦克白》都是近年来有一定影响的戏剧作品。我想,它们一定会激起桂林观众的观看兴趣。

我也很高兴《秋声赋》《花桥荣记》《旧家》进入桂林艺术节的演出名单,桂林艺术节对桂林本土高校戏剧的吸纳,既是对西南剧展的传承,也将有力推动广西高校艺术学科的发展。

多年来,桂林在山水旅游领域已经竭尽所能。如今,桂林艺术节将为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拓展一个文化空间,它集山水、艺术、青年三者于一身。我想,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是桂林旅游突围升级的正确路径。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成为艺术的平台,高品质的艺术为桂林增添富有感召力的人文风景,而青年,他们代表着世界的未来,他们的参与和成长,将为桂林这座城市带来青春的活力与魅力、光明的希望与未来。

作者简介

黄伟林,文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历史的静脉——桂林文化城的另一种温故》《八桂人文与旅游文化》,执行主编十五卷本大型文献史料丛书《抗战桂林文化城史料汇编》。

(黄伟林)

【责任编辑:舒靓】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