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江: 稻鱼种养标准化助推乡村振兴增进民族团结

广西三江: 稻鱼种养标准化助推乡村振兴增进民族团结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11-23 18:5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1月23日,中国日报刊发《稻鱼种养标准化助推乡村振兴增进民族团结》稿件,文章重点讲述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在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下,创新建立《“稻+鱼”立体生态综合种养标准体系》,通过标准化养殖提升稻鱼种养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先进经验。全文翻译如下:

“秋天稻花香,遍地黄金毯,古杉松竹绿,百鸟齐欢唱。田中鲤鱼肥,人们笑开怀,侗乡真美好,处处歌声飘。”三江群众每年秋收时节的生活正如这歌词描绘的一般美好。

三江县林略村村民韦发宏有3亩鱼稻田,今年的收成令他十分满意,共收1500多公斤水稻,为家庭增收10000元以上。

鱼塘里堆着高高的麦秸堆,餐桌上的鲤鱼鲜嫩肥美。当地农民开始烤新鲜的鱼来提前庆祝丰收。村民史世连(音)说:“秋收时节,吃鱼可以讨个好彩头,因为“鱼”和汉语中的富余的“余”发音相同,可以表达我们对丰收的期盼。”

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的57%。这里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越,自古以来就有稻田养鱼的传统。

当地政府称,稻田养鱼对水稻和鱼都有好处,因为鱼可以吃掉对水稻有害的虫类和微生物,同时还能为稻田生产肥料。

今年,三江国家稻田养鱼标准化示范区入选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典型案例,在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下,示范区创新建立了《“稻+鱼”立体生态综合种养标准体系》。

“通过不断加大标准体系的宣传力度,全乡稻鱼综合种养水平明显提高,农产品的消费者欢迎度也大大提升。”三江县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侯孟林说。

稻因鱼而优,鱼因稻而贵,众多游客慕名来到三江,体验以“赏田鱼、抓田鱼、烤田鱼、品田鱼”为主要内容的乡村休闲旅游,感受侗乡农耕文化与乐趣。

程阳八寨景区位于三江县境内,是八个连成一片的侗族山寨,居住着超1万侗族人民,这里完好地保存着侗族的木楼建筑、服装饰品、歌舞文化、生活习俗等古老传统。

程阳永济桥建成于1912年,集廊、亭、塔三者于一身,是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典范,据说桥上一些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2008年,程阳永济桥被美国广播公司(ABC)评为世界十大最壮观的桥梁之一。

今年1月至7月,三江县共接待游客571万人次,同比增长124%;旅游收入67亿元,同比增长125%。 截至2020年,三江县共有2.5万人提供各类旅游服务,比如经营乡村民宿和销售当地农产品。

大树村村民唐新光是第一批响应三江稻鱼综合种养号召的人之一。他将外出打工村民的闲置土地流转开来,实施标准化稻鱼综合种养,并通过电商、农博会等渠道帮助村民推广和销售农产品,收益可观。“如今,标准化稻鱼综合种养模式在我们乡已全面铺开。”唐新光说,仅大树村稻鱼综合种养基地核心区面积就从过去的130亩增加到了现在的500多亩。许多当地农户经营“农家乐”为慕名前来的游客提供美味稻鱼宴。

三江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吴成东表示,目前全县建成了5个稻田养鱼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核心示范区面积2880亩,亩产鲜鱼52公斤、稻谷460公斤。示范区项目每年每亩增收3000元以上。

当地政府还推出一项创新稻鱼综合种养法——坑沟式,目标是在未来三年内开发70000亩农田,为该县人口每年人均增收1000元。一些村庄已对田基进行了硬化加固加高,并在田间开挖鱼坑、鱼沟。

“这样做的优势在于能续留再生稻、延长稻鱼生长期,在促进水稻稳产增收的同时又保证了鱼的品质。”良口乡乡长吴鑫说。

三江稻鱼模式不仅重在发展农业产业,还追求农旅结合。三江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吴成东进一步解释说:“光种水稻效益低,很多人不愿种,导致许多农村稻田丢荒现象严重。如果把稻田基础设施搞好,把养殖和旅游结合,既能解决土地丢荒和粮食安全问题,又能改善土壤结板、环境卫生等问题。”(中国日报广西记者站)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