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 秋 周 珂 实习生 冯政强
■核心提示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建设好广西、建设好广西自贸试验区,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投资、推进外贸繁荣发展迫切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
近日,自治区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专题审议会,审议自治区政府关于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7名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1名自治区人大代表在会上就优化广西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进行审议发言并提问,自治区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认真详实回答相关提问。
A 三年四次“问诊” 为发展加油鼓劲
近年来,我区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做了大量工作,下了很大力气。2018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全区范围内启动优化营商环境大行动,召开全区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出台系列政策文件。2019年,自治区先后部署开展优化营商环境重点指标百日攻坚、攻坚突破年等活动。今年8月底,自治区政府部署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百日攻坚行动。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紧紧围绕党中央、自治区党委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决策部署,从面(全区),到线(西部陆海新通道),再到点(广西自贸试验区)……持续三年对我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行监督。加上这次常委会会议,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已累计四次听取政府营商环境相关专项工作报告,开展专题询问1次,组织专题审议2次。
“我区多措并举,优化广西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参加审议的人员纷纷给予肯定。
B 直陈问题 直击短板
依法监督是宪法赋予人大的一项神圣职责。
此次专题审议会上,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创新监督方式,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动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广西自贸试验区,对自治区政府进行监督。
“我们了解到,广西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着放权不到位、‘放得下、接不住’问题。比如,自治区已分两批委托或授权广西自贸试验区实施自治区级行政权力事项162项,但目前已经下放的行政权力事项中,仍然存在着前置条件限制、事中事后监管需进一步完善和简化等问题。请问,下一步,自治区相关主管部门打算采取哪些措施,确保在权力下放广西自贸试验区时,真正做到‘应放尽放’且‘放得下接得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自治区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韩元利首先发问。
“我们早在10月份,就以广西自贸试验区建设指挥部的名义下发了通知,对分两批下放的162个事项落地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明确和规范,并定期进行督查督办。目前24个下放部门已经全部出台下放方案,各相关部门和片区基本完成了流程再造。下一步,我们将通过绩效考核、第三方评估、各片区反馈等不同方式,推动已下放事项相关问题的全面解决。”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副局长韦江回应。
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总经济师熊祥忠补充道:“我们本着‘应放尽放’的原则,将涉及我委的14项行政权力事项授权给自贸试验区实施。其他涉及到道路交通、能源电力、设备制造以及外商投资等多个领域,除了继续加强下放事项办理的业务培训、编制下放事项的操作手册、畅通下放事项答疑解惑的沟通渠道外,我们还将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督促各片区及时出台事项的承接方案,推动承接工作措施落实落细,指导各个片区优化审批流程,及时在政府网站公开相关事项、相关政策和事项的办理事宜,提升审批效能和服务的水平,并落实监管的责任,堵住监管的盲点、漏点和空白点,防止出现监管真空。”
C 破解痛点 疏通堵点
自贸试验区是我国最高水平的开放平台,扩大利用外资、进行开放合作的压力风险测试是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因新冠疫情影响,我区引进外资成效不够理想,这种状况亟待改变。请问,自治区投资促进局在加大引进外资力度并且帮助广西自贸试验区吸引外资方面有什么创新和实招?”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自治区党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自治区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胡建华抛出问题。
“我们采取措施,突出对重点区域的招大引强,以RCEP成员国为主要目标任务,制作招商的靶向地图,精准对接三类‘五百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统筹指导各个片区联合开展‘走出去’小分队的招商。此外,还通过建立外资政策全过程督查问效机制,在顶层设计、机制建设上建立外资项目政策兑现的清单制度,定期进行督查跟踪问效。”自治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路万青回答。
随后,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金宁运、谭燕玲、吴玉斌、覃天卫、赵桂兰,自治区人大代表王川分别就港口部分项目收费高、主导产业缺乏、没有形成产业集聚、外向型经济偏弱、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等问题提问,均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认真详实的回应。
D 良性互动 献计出力
审议发言务实客观,所提意见针对性强;政府有关部门精心准备、积极回应、详实回答……专题审议会上,在一问一答的良性互动中,良招实招不断。问答双方齐心共促优化营商环境,为进一步推动广西自贸试验区发展献计出力。
广西具有紧邻东盟的天然优势。“我们必须切实把握好这一机遇,加强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发挥好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以制度创新‘硬举措’加快优化营商‘软环境’。尤其是广西自贸试验区要发挥好引领作用,在与东盟经贸合作上加强制度创新。”与会人员对此形成了共识。
大家表示,当前,在建立健全审批制度、监管制度、政务服务制度、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制度、法律政策保障制度等方面,广西自贸试验区还需加强探索。制度创新中的碎片化、“大门开、小门关”、玻璃门等障碍,也亟需加强制度创新系统集成来破解。广西自贸试验区要紧抓制度创新这个核心,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提出,要在破解广西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上下更大功夫、出更多实招,加快将广西自贸试验区打造成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高地,为全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更好引领和支撑。
“审议发言有事例、有数据、有对比、有提问,体现了较强的专业性、较高的水平。所提建议建设性强,对推动我们工作有积极作用。”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以这次专题审议为契机,切实解决好广西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切实提高广西自贸试验区发展水平。
(本报记者 蒋 秋 周 珂 实习生 冯政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