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联络“站”建成 污水治理“直通车”直达漓江之肾

人大代表联络“站”建成 污水治理“直通车”直达漓江之肾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0-10-19 14:4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会仙湿地现状

在桂林市临桂区会仙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一条小船沿着古桂柳运河通畅无阻地行驶,夕阳倒映在水面,一片波光粼粼。此前,这里被水葫芦填满,“人可以直接走在上面”。

水葫芦治理前

会仙湿地是漓江流域最大的生态湿地,被称为“漓江之肾”。但受周边农田施肥、养殖污水及生活污水污染,湿地水体富营养化,水葫芦等有害生物过快繁殖,水体流动受到限制,变成黑臭水体。“上面全是水葫芦,水是黑的、臭的,抽上来灌溉水的味道很不好闻。”村民张云潮说,“涨水的时候,把农作物都盖掉了。”

因为资金问题,桂柳运河及会仙河的水葫芦长期没有打捞。

燕山人大代表联络站

临桂区各代表联络站建成后,于2019年12月开展“助力清水行动,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主题活动。燕山人大代表联络站将水葫芦治理列入建议,获得临桂区资金30万元。“‘混合编组’提供一个直通车,让建议能到达市级决策层。”临桂区、会仙镇人大代表黄炬全说。

此次活动中,全国人大代表秦春成通过入站参加 “代表民情沟通会”等形式和基层代表、党员群众面对面交流,鼓励当地党委政府做活“会仙湿地公园”的水文章,以湿地及精品旅游线路为龙头,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

据介绍,会仙镇投入2418万元开展退塘(耕)还湿、有害生物防治及清理、古运河修复工程-清淤工程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工作,累计退塘(耕)还湿面积约155公顷,水葫芦清理面积约100公顷,植被恢复面积约50公顷,河道疏浚2公里。抽调森林公安、环保、水利等相关部门成立综合执法组,关停9户养殖户,拆除违建面积2000平方米,促进湿地生态功能恢复。

现在,会仙湿地景观的优化使当地村民收入显著增加。“通过收取田地租金、撑船、售卖土特产等,会仙湿地公园附近的毛家村、七星村、三义村等村依靠旅游获得的年收入总量就从8万-10万增加到200万以上。”会仙湿地保护中心主任邓志强介绍。(中国日报广西记者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