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深贫村里有了“聚宝盆”

贺州:深贫村里有了“聚宝盆”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0-03-31 17:1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3月25日正午,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新民村北都自然村村民赵妹青打理好自家的茶园回到家后,用电饭煲热了热熏肉,盛上米饭,打开50寸的液晶电视与老伴一起享用午餐。

而这样一个普通的生活场景,在2019年6月前,人们是无法在新民村北都自然村看到的,因为在此之前,北都自然村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有电。

“现在一开灯,屋里就亮堂堂的,大型家电也逐渐摆满了客厅”赵妹青回忆,以往村民们用电都是靠山冲水带动的简易设备发电,电压低且不稳定,功率稍大的家电、农机难以带动,到了旱季,甚至无电可用。如今生活电网的覆盖,给当地瑶族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质的改变。

新民村是我市6个土瑶聚居深贫村之一,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8户1149人,2019年已脱贫摘帽99户581人,目前未脱贫28户146人,全村贫困发生率已从2014年的73.89%降至9.39%。如今,新民村不仅拉通了生活电网,而且在产业、民生保障等方面也得到了大发展,贫困村民的面貌更是焕然一新。

“新民村要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有长久性的支柱产业。”2018年3月,来自自治区地矿局的韦连军成为了新民村的第一书记,他与扶贫工作队、村“两委”量身定制全村的产业发展模式。

茭白种植是新民村的重点扶贫产业,被誉为村里的“聚宝盆”。新民村村委办公楼前是茭白种植基地,田里连片的茭白已长出了绿油油的嫩苗,长势良好。 韦连军介绍,经过两年的发展,新民村茭白种植面积已由原来的50亩发展至300亩,并带动邻村狮南村群众种植250亩,连片种植规模达到550.5亩。目前,新民村有62户农户参与种植,其中贫困户40户。

村民冯亚迟今年已经55岁了,他家种了3亩多的茭白,去年经济收益超过1万元。茭白亩产3000斤左右,每亩茭白产值为4000元至5000元。“村里面还专门请了专家来给我们做技术培训,帮助销售农产品,种植茭白还有产业补助,这么好的政策我们家打算继续扩大种植。”冯亚迟直夸茭白种植是脱贫的好产业。

今年,新民村已上报各项基础设施项目26项。韦连军说,村里即将建设一个2000平方米的农产品加工车间,车间将配有200平方米的冷库。目前,项目已经立项,建成后,这里将是集产品采购、初加工、对外打包、产品存储于一体的产业发展中心。

除了茭白种植,新民村还因地制宜扩大茶叶、油茶、大肉姜、杉树、八角等产业,以产业带动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在“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带动下,村里涌现了3名致富带头人,他们成功带动9户贫困户脱贫。目前新民村特色产业已覆盖贫困户172户,产业覆盖率为91.01%。2019年新民村人均收入8600元,村集体收入为11.79万元。

这两年,村里还举办了两届“马窝土瑶文化节”活动,吸引了上千名游客观赏,瑶族群众与外界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多了,越来越多的群众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新民村村委会主任冯海兰认为,瑶山大有希望了。

在与新民村7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交流时,记者看到他们两鬓的白发多了起来。说起这个话题,他们说:“看到村里拉通生活电网了、出行方便了、房子高了、腰包鼓了、笑容多了,这一切都值得。”(中国日报广西记者站 摄影:龙丽萍)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