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桂林成广西首个享受共享雨伞的城市 半小时五毛钱
市民在查看路边的共享雨伞
随着共享理念逐渐融入市民生活,桂林共享产品开始百花齐放。16日晚上,桂林中山路、滨江路上悄悄出现了一种新鲜事物——共享雨伞。共享雨伞跟共享单车一样,也属于“共享经济”,只需要扫扫码,即可使用。
自从小黄车、摩拜单车进驻桂林后,满足了市民和游客短途出行的需要。刚刚进驻的共享雨伞,是否可以实现市民雨天外出“不带伞”的便捷梦呢?
首批投放2万把雨伞
17日,在文明路与中山路交接的红绿灯一侧,几名路人正在研究挂在马路护栏上的10多把雨伞。这些雨伞跟彩虹颜色类似,伞柄上嵌入了智能密码锁,伞面和伞柄上都有二维码。
记者扫描了二维码并下载APP进行体验。在用手机注册并完成实名制认证后,交纳了19元押金,充值9元后获得了该雨伞的使用权,租金半小时0.5元。和使用共享单车一样,输入其中一把伞的编号后,在雨伞上输入APP给出的四位数密码,按下自动开伞按钮,伞就会打开。从扫码注册到完成借伞,整个过程只需要几分钟。使用完毕后,收伞即可算还上。
据了解,此次进驻桂林的共享雨伞又叫做e伞,首期投放了2万把共享雨伞在街头。其创始人赵书平表示,据共享e伞数据统计,首日注册人数超3000人,首日使用率为15%。
据悉,桂林是广西首个投入共享雨伞的城市,赵书平表示,桂林每年的降雨天数在120~130天,雨季时间较长,有市场需求,“桂林市区人口密集,且每年到桂林的游客比较多,对于雨伞的需求比较大。未来,我们的e伞将覆盖桂林十二县区,还会结合桂林旅游城市的特点,进行数据分析和投放区域的调配,更大程度满足桂林市民和游客的需求。”赵书平介绍道。
新鲜事物市民不敢尝试
对于共享雨伞进入桂林,桂林市民又有什么看法呢?
17日下午,恰逢阴天,温度稍高,记者在放有共享雨伞的位置观察到,许多共享雨伞还未被使用,整齐地挂在栏杆上。许多市民从共享雨伞放置点走过,都持观望态度,虽然看到了,但因为没有说明,一般人不敢拿,几个路人经过看看就走了。
市民秦女士告诉记者,看到共享雨伞这一新鲜事物后,她尝试进行了注册,“不能一扫码就可以使用,还需要用流量下载APP,有些不方便”。
在阳桥头观察共享雨伞的市民唐先生表示,“对于老人家来说,不会使用手机扫码下载,无法使用共享雨伞,享受不到这样的便利”。
市民高先生则表示不看好共享雨伞。“平时花10多元钱就可以买到雨伞了,谁会花1元钱用共享雨伞呢?长期使用成本还是太高了。”
共享雨伞如何维护?赵书平表示,市民在使用途中发现伞破坏,可以在APP上提交伞破损的原因,将伞合上即可还伞。工作人员会去现场将伞收回进行维修。此外,公司还组建了一支两人的天使送伞团队,负责雨伞的投放以及回收。如遇上大雨,碰上不会使用的小学生和老人,会启动免费开锁功能,给人们免费使用。
未来市场仍有待观察
共享雨伞进驻桂林,前景如何?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学博士贤成毅分析,共享经济应该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共享指的是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像单车或者雨伞这种平时不经常用,市民使用共享资源后,有利于节约整体社会资源,对消费者和企业都是有利的。
“但共享经济也面临管理和道德风险两大问题。共享雨伞属于易耗品,对于公共用品,一些市民不爱护,很容易造成雨伞的损坏或者丢失。如何降低损耗率和丢失率,这考验着公司管理力度和市民素质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能够做好,再加上南方雨季时间较长,共享雨伞在桂林还是很有市场的。”
赵书平认为,共享雨伞的市场前景是值得期待的。在前期投入的深圳、广州、珠海、福州等地,现在已经实现了初步的盈利。
据悉,未来共享e伞“二代”还会加入GPS定位和收音机功能。一名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用户对于雨伞是低频非刚需,所以要达到用户出门不带伞的局面,还需要一定时间来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市场回报周期会比较长,未来市场如何还有待观察。据《桂林晚报》
推荐